饿了么新增到店用户评价规则,严打“引导式好评”及谋利的恶意评价
自10月14日起,饿了么正式实施新的到店用户评价规则。此前,饿了么已携手淘宝闪购推出到店团购业务,重点布局餐饮类团购服务。
根据新规,用户在完成真实有效的交易订单后,可在交易成功之日起一年内对相关商户进行评价。所谓“交易成功”,是指同一订单中的所有有效核销凭证均已使用完毕,且该订单未发生全额退款。
用户可依据真实的到店消费体验,通过平台提供的评价工具对商户进行打分和反馈。若用户给出1至2分的差评,须同时填写具体的差评原因,以帮助平台和商家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与体验。
商家的综合评分由用户评价构成,涵盖对商品或服务的整体满意度,并根据不同业态细分为多个维度,如口味、效果、环境、服务等。
此外,平台在最新规则中还明确列出了用户禁止发布的内容类型,进一步规范12类评价行为。
当用户、商家或其竞争对手等评价方被查实存在通过发布与事实不符的差评或负面评论,以谋取额外财物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恶意行为时,饿了么将对该类违规评价予以处理。
商家如认为收到的差评不合理,可向平台提交申诉。平台将结合商家提供的各类证据——包括申诉说明、订单详情、在线聊天记录、匿名电话通话记录等——作为审核判断的依据。
显然,此次饿了么对到店评价规则的细化与强化,旨在构建一个更加真实、可信的用户评价生态。
几乎同步,美团旗下的大众点评也宣布将于10月17日起调整星级评分计算机制。其新规与饿了么的举措方向一致:若商家频繁开展高强度“店内邀评”行为,例如以“写真实评价送小吃”、在桌面上放置“15字+3图好评送饮料”提示牌,甚至代用户撰写评论等,均将被视为违规。涉事商家可能面临诚信分扣减、禁止上榜、搜索排序降权、星级下调,甚至在商户页面被公开通报等处罚。
随着抖音等新玩家加入本地生活战场,行业竞争加剧,可靠的用户评价体系已成为平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纯做外卖的饿了么如何引导用户具备点评动力与热情,可能比明确规则更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