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张麦收:守护 “金尊天下”,让古法酿酒在新时代飘香

武则天封禅嵩山时(大周万岁登封元年,公元 696 年),曾饮用徐家沟村民张天根用 “神泉长寿井” 水酿造的美酒,那酒入口

武则天封禅嵩山时(大周万岁登封元年,公元 696 年),曾饮用徐家沟村民张天根用 “神泉长寿井” 水酿造的美酒,那酒入口醇厚、余韵悠长,引得龙颜大悦,不仅御赐酒名为 “懿赐金尊”,更封张天根为 “嵩阳奉仪郎”,赏赐绸缎粮食无数。此后,张天根所在的村落因这份皇家荣光,被百姓改称 “老财沟”—— 而生于 1943 年 11 月 8 日的张麦收,正是这位传奇酒师的后人。

在登封市中岳办事处北高庄徐家沟(即老财沟)的黄土坡上,一棵千年古槐枝繁叶茂,树下的酒坊里,蒸馏器冒着氤氲白汽,空气中弥漫着粮食发酵的醇厚香气。这里,是张麦收守护了一辈子的 “酒香之地”。他历经成分歧视的窘迫、跨界创业的奔波、技艺传承的艰难,却始终像那棵古槐般扎根土地,将家族传承的古法酿酒技艺从濒临失传的边缘唤醒,让曾获武则天御赞的 “懿赐金尊”,蜕变为如今飘香新时代的 “金尊天下”。他的一生,是对传统技艺的坚守,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更是一位河南汉子用实干与匠心,在时代浪潮中书写的传奇。

少年砺志:在苦难中埋下酿酒的种子

1943 年深秋,张麦收出生在徐家沟一个酿酒世家。彼时,家族酿酒技艺虽已传承数代,却因 “富农” 身份,让他的童年裹满了生活的苦涩。在集体食堂的年代,吃饭要看身份 “论资排辈”,贫农子弟的搪瓷盆能盛满一瓢多的玉米糊,而他家三口人只能分到少得可怜的口粮。“马瓢一瓢就是一顿饭,多一口都没有,要是跟大队干部没交情,连半瓢都捞不着。” 回忆起当年的窘迫,张麦收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桌上的老石磨,眼神里满是岁月的沧桑。

尽管生活困苦,张麦收却早早展现出过人的动手能力。十五岁时,他见村里妇女用纺车纺线补贴家用,便照着老纺车的模样,用家里的旧木头琢磨着做纺车。没有图纸就反复拆解旧部件,木头刨得手指出血就裹上布条继续干,终于做出了第一辆能顺畅转动的纺车。靠着这手艺,他帮邻里纺线换粮食,也让家人少挨了几顿饿。后来,他又跟着村里的老木匠学手艺,从拉锯结板到榫卯拼接,别人要三个月掌握的 “拐尺定角”,他一个月就练得炉火纯青,连老木匠都夸他 “是块做木工的料”。

而真正在他心里埋下酿酒种子的,是姥姥爷传下来的那套老物件 —— 布满包浆的石磨、锈迹斑斑的小闷罐、刻着刻度的 “格”(古计量工具),还有父亲睡前讲的故事:“咱老张家的酒,当年叫‘懿赐金尊’,武则天封禅嵩山时喝了都赞不绝口,还封了你老祖爷张天根‘嵩阳奉仪郎’,赏了满满六十车绸缎粮食,咱这村都跟着改叫‘老财沟’了。” 每当这时,张麦收就会蹲在院子里,看着父亲用石磨磨碎粮食,听着小闷罐里发酵的气泡声,暗下决心:“总有一天,我要让老张家的酒香再飘十里,让‘懿赐金尊’的名号再响起来。”

1960 年,张麦收从高小毕业,被安排到农校学习开拖拉机、轮机。1962 年结婚时,他连像样的家具都买不起,只能自己动手打了一张木床、一个衣柜。这段在苦难中练就的动手能力与坚韧性格,成了他日后守护古法酿酒技艺的 “敲门砖”—— 他懂木工,能修复破损的蒸馏器;会机械,能改进传统发酵设备;能吃苦,敢在别人都不看好时,把全部身家投入到技艺复兴中。

跨界求索:为传承积攒资本的岁月

从农校毕业的张麦收,人生轨迹并未直接与酿酒重合,而是在多个领域辗转,却始终朝着 “重拾祖业” 的目标前行。1967 年,24 岁的他被抽调参与建厂工作,负责木工活。盖厂房、做门窗、搭仓库,别人觉得枯燥的体力活,他却做得格外用心。当时厂里要建 “加板墙”,用石头和白灰砌筑,很多人嫌麻烦敷衍了事,他却仔细测算每块石头的尺寸,确保墙体坚固耐用。负责工程的刘书记看了他的活,拍着他的肩膀说:“这小伙子做事踏实,比老木工还靠谱。”

1971 年,张麦收转行学开车,在城关拖拉机站驾驶卡车,每天天不亮就拉着建材、粮食奔波在山间公路上。两年后,他因技术过硬被徐东方(当时的干部)看中,推荐去林场创办家具厂。1979 年,登封嵩山钢木家具厂正式成立,这是当地第一家钢木结合的家具厂,从设计到生产全由张麦收亲力亲为。为做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家具,他专程跑到上海考察,带回最新的设计图纸;怕工人技术不过关,他手把手教焊接、打磨,第一个样品摆出来,就被供销社订了几十套。

后来,他又在厂里办起木工学习班,自己当老师,教年轻人拉锯、雕花、做榫卯。当时条件艰苦,没有教材就自己画图纸,没有教具就用废木料做模型,前后培养了七十多名徒弟,很多人后来成了当地木工行业的骨干。“办学习班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想把手艺传下去,也为以后酿酒攒点人脉。” 张麦收说。

家具厂的红火并未让他忘记初心。1980 年代,他发现村民冬天取暖缺煤,又办起了煤球厂。从山东拉煤回来,自己设计模具打煤球,还琢磨出 “吊煤” 技术(通过特殊装置让煤球燃烧更充分)。为打开销路,他在县广播站打广告,还在村口刷墙体标语 ——“张麦收煤球,耐烧又便宜”,这则简单的广告是他 “花一千元” 找人做的,却让他的煤球在周边村镇家喻户晓。

这段跨界经历,为他积攒了传承所需的 “三笔财富”:一是资金,家具厂和煤球厂的盈利,让他有能力修复老酿酒设备、购买粮食原料;二是技术,木工技艺让他能精准修复蒸馏器的 “捂龙嘴”,机械知识让他改进了发酵罐的温控系统;三是人脉,办厂时认识的供销社主任、上海客商,后来都成了推广 “金尊天下” 的助力。“人生没有白走的路,当年开拖拉机、打煤球的苦,后来都成了守护古法的甜。” 张麦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重拾祖业:让古法酿酒重获生机

1990 年代初,年过四十的张麦收终于下定决心,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古法酿酒的复兴中。彼时,姥姥爷传下的石磨积满灰尘,小闷罐锈得几乎打不开,父亲留下的酿酒配方被藏在木箱底层,村里的年轻人连 “蒸馏器” 是什么都不知道。“老张家的手艺要是在我手里断了,我对不起老祖爷张天根,也对不起‘老财沟’这名字背后的荣光。” 看着这些老物件,张麦收红了眼眶。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修复老设备。把石磨搬到院子里,用砂布一点点擦净,再晾干保养;蒸馏器的 “捂龙嘴”(出酒口)漏水,他找来铜片,照着老部件的形状敲敲打打,再用锡焊补好;发酵用的小闷罐,他清洗干净后,在罐内壁刷上一层特制陶土 ——“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陶土能锁住酒香,发酵出来的酒更醇厚,当年你老祖爷就是用这法子酿出‘懿赐金尊’的。” 为还原 “古法配比”,他翻出父亲留下的 “格”,反复用秤校准:“一个格二斤半,两格一升,十升一兜,差一钱都不行,老规矩不能破。”

第二件事,是复原核心工艺。张麦收家的酿酒技艺,最独特的是 “小闷罐发酵” 与 “天天输氧”。传统中部酿酒是 “蒸后发酵”,粮食蒸熟凉到 25 度上酒曲,封死容器不见氧气,而他家的工艺是 “先磨碎粮食,越碎发酵越好”,还要每天给发酵罐输氧。“有氧失醋,无氧失雄,咱这手艺就是要让酵母菌‘呼吸’,才能出好酒,这也是‘懿赐金尊’能香飘嵩山的关键。” 为掌握输氧频率,他连续一个月守在发酵罐旁,每两小时记录一次温度、观察一次气泡,最终确定 “每天早晚各输一次氧,温度控制在 25-35 度”,这个参数后来成了 “金尊天下” 的核心工艺标准。

第三件事也是最艰难的,是找回 “三苦酒” 配方。老祖宗曾用苦菊、苦槐、苦荞酿造 “三苦酒”,口感微苦却能助消化,是 “懿赐金尊” 系列里的珍品,可配方早已失传。张麦收翻遍家里的老账本,又骑着自行车走访周边村落,终于在一位九十岁老奶奶口中得知:“三苦酒的苦菊要采北山坡的,苦槐要取未开的花蕾,苦荞要当年的新粮,当年张天根就是这么采料的。” 他按这个线索,每年春天上山采苦菊,夏天爬树摘槐米,秋天蹲在地里收苦荞,反复试验几十次,终于酿出了 “苦中带香、醇而不烈” 的 “三苦酒”,这款酒后来成了 “金尊天下” 系列的高端产品。

刚开始酿酒时,条件艰苦得难以想象。酒坊连电都没有,他就用煤油灯照明,晚上守在蒸馏器旁,一熬就是一夜;没有运输工具,他就推着独轮车,把酿好的酒送到周边村镇的小卖部。有人嘲笑他:“都啥年代了,还搞这些老古董,能卖出钱吗?” 他不反驳,只是把酒装在陶罐里送给邻里品尝。没想到,喝过的人都回头来买:“这酒有老味道,跟咱小时候听老人们说的‘懿赐金尊’一个味儿!”

渐渐地,来买酒的人越来越多,他的 “家庭小作坊” 也升级成了有正规手续的酒厂。2015 年,他为 “金尊天下” 申报了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拿到证书那天,他特意穿上最整齐的衣服,把证书捧在老蒸馏器前,对着写有 “张天根” 名字的牌位深深鞠躬:“老祖爷,咱的手艺有‘身份证’了,‘懿赐金尊’的名号,现在叫‘金尊天下’,一样能香飘四方。”

匠心传扬:让酒香飘向更远的地方

守护古法,不等于墨守成规。张麦收深知,要让 “金尊天下” 在新时代飘香,必须在传承中创新。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改进包装。原来的酒用陶罐装,运输中容易破损,他设计了带传统文化元素的玻璃瓶,瓶身上印着 “武则天御赐‘懿赐金尊’” 的故事和徐家沟的古槐风景;还请国家一级美术师王秀云设计酒具,让 “金尊天下” 不仅是酒,更是承载 “老财沟” 历史文化的 “艺术品”。

接着,他开始拓展销售渠道。一开始,酒主要在当地销售,后来他想起办家具厂时认识的上海客商,便带着两坛酒坐火车去上海。客商品尝后眼前一亮:“这酒有故事、有口感,喝着能想起老祖宗的智慧,我帮你推广!” 从此,“金尊天下” 酒直达上海,还通过上海的外贸渠道间接销往国外。有一次,一位外交官把他的酒作为 “民间礼品” 送给外国国王,对方喝了后特意回信称赞:“中国传统技艺了不起,这酒里有历史的味道!” 张麦收把这封信装裱起来,挂在酒厂最显眼的地方:“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是咱老祖爷张天根传下来的手艺的荣誉,是‘老财沟’的荣誉。”

更让他自豪的是,“金尊天下” 还走进了更高的平台。2010 年前后,当地领导品尝他的酒后,觉得品质不输茅台,便将其定为接待用酒。“市委书记说,以后接待不用茅台了,就用老张的酒,又好喝又有文化,还能让人想起咱登封‘老财沟’的皇家酒史。” 后来,他还带着酒去了北京,在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把酒送到国务院相关部门。“武警同志看我是来送民间好酒的,还帮我引路,领导喝了说‘这酒有古法的魂,有历史的味儿’,我听了眼泪都快下来了,觉得这么多年的坚守没白费。”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古法酿酒技艺和 “老财沟” 的历史,张麦收在酒厂旁建了 “古法酿酒文化馆”。馆里陈列着石磨、小闷罐、“格” 等老物件,播放着他亲自录制的工艺讲解视频,墙上挂着 “武则天封禅嵩山”“张天根获封‘嵩阳奉仪郎’” 的插画,游客可以亲手体验磨粮食、拌酒曲的过程。他还会坐在馆里,给游客讲 “瘪灯绑针示意夜场演出”“葫芦瓢咬出三味” 的民俗故事,讲 “老财沟” 名字的由来,让大家在喝酒的同时,感受这片土地的历史温度。“我不是要赚多少钱,就是想让年轻人知道,咱‘老财沟’的老手艺有多好,咱老张家的酿酒史有多牛。”

如今,酒厂的规模越来越大,有能装五吨的酒罐,也有装一千斤的小罐(因酒有膨胀性,实际装八百斤)。张麦收还培养了专业的酿酒团队,其中既有跟随他多年的老徒弟,也有返乡的年轻人。“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把所有手艺都教给他们,不藏私,要让‘金尊天下’的手艺,像老祖爷张天根那时候一样,一代代传下去。” 他说。

风雨砺心:传承路上的挑战与坚守

“做传统手艺,哪能一帆风顺?难的时候,连酒罐都差点当废铁卖了。” 张麦收的传承之路,布满了荆棘。2014 年,他怀着拓展 “金尊天下” 版图的想法,与合作伙伴共同投资酒厂,自己拿出十万积蓄,约定对方出资七十万。可没想到,对方不仅未按约定投入资金,反而挪用了他垫付的款项,最后连酒厂设备都被抵押,这次合作让他损失近千万,几乎掏空了多年的积累。

那段时间,张麦收每天都要应对催款电话,酒厂工人也因工资问题人心惶惶。有人劝他:“老张,算了吧,这么大年纪了,别折腾了,‘懿赐金尊’的名头,就让它留在历史里吧。” 他却咬着牙说:“我倒了没关系,‘金尊天下’不能倒,老祖爷张天根传下来的手艺不能倒,‘老财沟’的荣光不能断!” 为稳住局面,他把家里的积蓄拿出来给工人发工资,又四处找亲戚借钱,甚至重操旧业帮村里修家具、做电工,用零散收入补贴酒厂。

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时酒厂的电力供应也出了问题,蒸馏器没法运转。张麦收守在漆黑的酒坊里,看着满屋子蒙尘的老设备,心里又酸又涩。可就在他快要绝望时,以前的徒弟们闻讯赶来:有的帮他修理电路,有的帮他联系供电部门,还有的主动提出 “先干活,等酒厂好转了再要工资”。“那一刻我才知道,咱守着手艺,也守着人心,大家都记得‘老财沟’的酒,都想让这手艺传下去。”

除了资金难题,传承还面临 “技艺断层” 的挑战。年轻人大多觉得酿酒又苦又累,不愿意学。有一次,张麦收想收个徒弟,对方来了三天就走了:“天天磨粮食、守发酵罐,太枯燥了,还不如去城里打工轻松。” 为吸引年轻人,他把酿酒技艺拆解成 “理论 + 实操” 课程,用视频记录每一个步骤,还专门讲 “张天根与‘懿赐金尊’” 的故事;他还承诺 “学会手艺就给股份”,让徒弟们觉得 “学酿酒不仅是学技术,更是守着‘老财沟’的家业,守着一份历史传承”。

慢慢地,有几个年轻人留了下来,其中包括他的孙子张鸿。张鸿一开始觉得 “不如去城里打工轻松”,可跟着爷爷待了几个月后,就被古法酿酒的魅力和家族历史吸引:“爷爷教我看发酵罐的气泡,说‘气泡密就是发酵好,气泡稀就要调温度’,还教我用‘格’量粮食,说‘这是老祖爷张天根传下来的规矩,差一点都不行’,现在我觉得,能守住这些,比在城里打工有意义多了。” 看着孙子认真学习的样子,张麦收的心里踏实多了:“手艺有人传,‘金尊天下’就有未来,‘老财沟’的故事就能一直讲下去。”

岁月荣光:坚守终得认可的芬芳

“这辈子没别的追求,就想让老祖宗的手艺被认可,让‘金尊天下’的酒香传得更远,让‘老财沟’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 几十年的坚守,张麦收的付出换来了沉甸甸的认可。2015 年,“金尊天下” 古法酿酒技艺成功申报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拿到证书那天,他特意带着老物件去了祖坟,把证书放在老祖爷张天根的墓碑前:“老祖爷,咱的手艺被国家认了,‘懿赐金尊’变成了‘金尊天下’,一样有出息。”

除了官方认可,他还收获了社会各界的赞誉。国家行政司领导为鼓励他传承非遗,赠给他一套定制酒具,上面刻着 “传承古法,匠心酿酒”;河南电视台王钢为 “金尊天下” 设计专属包装,还专门画了 “古槐酒坊图”;原河南省领导等政要品尝后,都对酒的品质和背后的 “老财沟” 历史文化赞不绝口。2011 年,他还受邀参加中央党校纪念建党九十周年座谈会,作为 “民间技艺传承人” 代表发言,讲述 “张天根与‘懿赐金尊’”“自己守护‘金尊天下’” 的故事,赢得满堂掌声。

最让他感动的,是普通消费者的认可。北京有位老干部喝了 “三苦酒” 后,专门打电话说:“这酒喝着舒服,能助消化,听了‘老财沟’和‘懿赐金尊’的故事,觉得喝的不是酒,是历史,我每天都要喝两杯。” 上海有位客户,每年都专程来徐家沟买酒:“这酒有老味道,送朋友时讲一讲‘武则天御赐’的故事,特别有面子,大家都爱听‘老财沟’的传奇。” 甚至有外国游客喝了后,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中国老手艺了不起,‘老财沟’的酒,好喝!”

如今,张麦收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每天还是会雷打不动地去酒厂转一圈。早上看发酵罐温度,中午给游客讲 “张天根与‘懿赐金尊’” 的故事,晚上和孙子整理酿酒笔记,把当天的工艺参数记下来 —— 这些笔记,已经攒了厚厚的十几本,每一本都写满了他对传承的用心。有人问他:“都八十了,还这么拼干啥?” 他笑着说:“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 —— 守护‘金尊天下’,守护老祖爷张天根传下来的手艺,守护‘老财沟’的荣光。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守下去。”

在徐家沟的夕阳下,张麦收的身影被拉得很长,酒厂的白汽与槐花香交织,弥漫在整个村庄 —— 这是 “老财沟” 的味道,是 “懿赐金尊” 的味道,是 “金尊天下” 的味道,更是张麦收用一生坚守酿出的岁月味道。而张麦收,就像这酒香里的一缕魂,用一辈子的执着,让 “金尊天下” 在岁月沉淀中愈发醇厚,也让 “老财沟” 的历史、张天根的传奇,在新时代浪潮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阎洧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