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南方电网广西河池供电局成功应用“无人机结合电动升降装置”新技术,完成了500千伏岩沙线带电消缺作业。这项技术保障了岩滩水电站绿色电能“西电东送”输电动脉的畅通,避免了水电站因单回线路运行可能引发的弃水风险。
在作业现场,无人机精准悬停在导线正上方悬挂绝缘绳,作业人员随后乘坐电动升降装置直达50米高空,沿导线行走至缺陷点进行处理。这种被称为“小飞人”的技术,将作业人员从地面抵达工作点的时间较传统方式缩短50%以上,大幅降低了体力消耗和高空坠落风险。
高空铁塔上,电力工人不再需要徒手攀爬,而是通过无人机挂载的升降装置,如乘电梯般直达作业点。这一转变正悄然发生在中国的电力运维领域。

带电作业是电力行业中的专业术语,特指在不切断电源的情况下对电力设备进行检修和维护的作业。传统消缺作业需人员徒手攀爬输电高塔,单次人员到达作业点平均耗时30分钟,整个检修维护过程需3小时左右。
在传统的输电线路维护中,检修人员需要面对诸多挑战。500千伏紧凑型输电线路三相导线均置于铁塔塔窗内,金具绝缘子串组装复杂、空气绝缘间隙小,导线对铁塔距离、相间距离都远小于常规线路。
受此局限,开展等电位带电作业就给人员的安全距离控制带来很多不利因素。
随着技术进步,电力行业开始探索机械化、智能化替代人工作业的方式。2024年4月,国网本溪供电公司首次应用“无人机挂绳+电动升降装置”技术,在30分钟内完成500千伏丰徐Ⅰ线484号铁塔等电位带电消缺作业。
这项技术使高空作业人数从原来的2至3人减为1人,大幅降低劳动强度,还节省了三分之二的作业时间。
02 技术突破:无人机与电动升降装置的协同创新
“无人机+电动升降装置”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带电作业方式,其核心创新点在于实现了人机协同作业。这种技术通过“厘米级无人机挂载+地面一键升降”的实战化操作,推动带电作业从“人力攀爬”向“人机协同”技术跨越。
2024年4月7日,锡林郭勒供电公司输电管理处在实训场地开展了“无人机+小飞人”升降装置应急演练。现场,一架悬挂着后备保护绳的无人机迅速升空,地面操作员娴熟地通过无人机将后备保护绳悬挂在220千伏带电线路上。
悬挂完毕后,作业人员穿好绝缘屏蔽服,通过电动升降装置,即可匀速上升至线路指定位置。
内蒙古电力集团锡林郭勒超高压供电公司输电管理处在500千伏汗塔线切改段开展的培训显示,使用“无人机+便携式电动升降装置”后,等电位带电作业人员从地面直达40米高空作业点用时仅2分钟,真正做到“零攀爬”,较传统软梯攀爬缩短90%时间。
03 应用前景:推动电网维护进入智能化时代
无人机与电动升降装置技术的结合,正推动电网维护向“机械化替人、智能化减人、数字化赋能”的新生态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为电力行业带来了多重效益。
提高供电可靠性是带电作业最直接的价值。以南方电网西电东送主网架为例,一条500千伏的线路满负荷运行下,一小时就能为广西多送电277万千瓦时。避免停电检修意味着确保电力持续稳定供应。
“无人机+小飞人”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减少人员作业难度,更为防高坠奠定了安全基础。它使110千伏及以上带电作业从“个人技能时代”进入到了“数字机械化时代”。
从南方电网广西河池供电局的成功实践,到全国各地电力部门的推广应用,无人机结合电动升降装置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电力检修模式。它不仅解决了紧凑型线路带电作业的安全难题,还将作业效率提升了50%以上,显著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和作业风险。
随着这项技术在内蒙古、辽宁、广西等地的成功应用,标志着我国电网维护正式进入“机械化替人、智能化减人、数字化赋能”的新阶段。
未来,这一技术还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为保障电力供应、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