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作为人体内分泌系统的核心器官,其健康与全身代谢、器官功能乃至生命质量息息相关。然而,甲状腺疾病的隐匿性、高发性及公众认知的不足,使其成为现代健康管理的"隐形短板"。
为了更好地推动公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由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发起的益彩明天-甲状腺疾病预防公众科普教育公益活动项目,于2025年6月11日下午在鞍山市进行了第四十一场科普会议。该项目旨在加强甲状腺疾病知识科普,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甲状腺疾病的认知。
本期项目邀请到鞍山市中心医院的王晓露教授为鞍山市铁西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居民进行了一场线下的甲状腺疾病公益科普讲座。本次讲座中,王晓露教授向大家科普了常见慢性病之一——甲状腺疾病的相关知识。
甲状腺疾病不是"小毛病"
1.疾病谱的广泛性
全球甲状腺疾病患病率超20%,其中甲减、甲亢、结节的发病率分别达5%-10%、1%-2%、20%-76%(不同地区差异显著)。2020年覆盖我国3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中甲状腺疾病整体患病率整体高达40.37%。其中甲亢(包括亚临床甲亢)患病率为1.22%,甲减(包括亚临床甲减)患病率为13.95%。自免性甲状腺炎患病率为14.19%。甲状腺癌发病率年增速约4%,成为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
2.症状的迷惑性
甲减的疲劳、体重增加易被误认为"亚健康";甲亢的心悸、手抖常被忽视为"压力大"。结节的"无痛性"生长导致80%患者无自觉症状,仅体检发现。
3.连锁反应的严重性
妊娠期甲减可致胎儿智力下降10-15分(IQ值);青少年甲减导致身高损失5-10cm;老年甲亢诱发房颤风险增加3倍,心衰风险增加5倍。
4.公众认知滞后
多数人对甲状腺疾病的类型(如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等)缺乏基本了解,甚至将甲状腺疾病与“亚健康”混淆。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常见症状(如乏力、怕冷、记忆力减退)常被误认为是普通疲劳,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如心悸、多汗、体重下降)也常被忽视。公众对甲状腺疾病的危害认识不足,治疗依从性差。数据显示,我国甲状腺疾病的治疗率不足5%,许多患者因症状缓解而自行停药,导致病情反复或加重。
王晓露教授指出甲状腺疾病就像是“沉默的火山”,早期干预可避免不可逆损伤。

细数那些来自甲状腺的“小毛病”
甲状腺是人体重要的内分泌腺体,其分泌的激素对代谢、生长发育等至关重要。甲状腺常见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典型症状包括心悸、多汗、体重下降、手抖、情绪易激动、失眠等。部分患者伴有突眼或甲状腺肿大。甲亢可能由Graves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结节或高功能腺瘤引发。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由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引起,表现为乏力、怕冷、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便秘、皮肤干燥等。甲减常见于桥本甲状腺炎(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结节:甲状腺内局部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肿块,多数为良性,但需排查恶性可能。多数结节无症状,体检或超声检查时偶然发现。
甲状腺炎:包括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桥本甲状腺炎)三类。急性甲状腺炎由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颈部疼痛、发热;亚急性甲状腺炎多与病毒感染相关,症状包括甲状腺疼痛、发热、乏力;桥本甲状腺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可无症状,后期发展为甲减。
甲状腺癌:最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多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状癌、滤泡状癌),预后较好。早期多无症状,颈部肿块、声音嘶哑或吞咽困难可能提示晚期。

甲状腺健康保卫战——主动预防策略之早期干预
甲状腺疾病(如甲亢、甲减、甲状腺结节、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但多数人仍停留在“出现症状才就医”的被动模式。主动预防的核心是通过早期干预、风险控制和健康管理,降低患病风险或延缓疾病进展。
1.高危人群的精准筛查
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4-5倍,建议20岁后每年查甲功;
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病者风险增加5-8倍,需提前至15岁筛查;
辐射暴露:儿童期头颈部放疗者,每3年复查超声;
自身免疫病:1型糖尿病、类风湿患者甲减风险增加30%。
2.技术迭代的赋能
超声弹性成像:通过组织硬度区分良恶性结节,准确率达92%;
基因检测:BRAF V600E突变检测可将甲状腺癌诊断特异性提升至99%;
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可自动标记可疑结节,减少30%的漏诊率。
3.筛查策略的优化
甲功三项(TSH、FT3、FT4):是评估甲状腺功能的重要检查项目之一,它可以很直接地反映甲状腺主要指标是否在正常范围内,用于判断甲状腺功能的正常情况。
甲状腺抗体(TgAb、TPOAb):是帮助诊断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的常用方法,用于桥本甲状腺炎诊断,这些抗体的异常升高提示甲状腺可能受到自身免疫攻击,需结合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建议高危人群加测;
超声:主要用于评估甲状腺结节、囊肿、肿瘤、炎症或肿大等异常情况。4类及以上结节需穿刺活检,避免过度手术。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测方法,对于甲状腺疾病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甲状腺健康保卫战——主动预防策略之治疗决策
甲亢治疗的"三驾马车"
抗甲状腺药物(ATD):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但复发率50%-60%;
放射性碘(RAI):治愈率90%,但可能导致永久性甲减(需终身服药);
手术治疗:适用于甲状腺肿大>80g或合并结节者,但喉返神经损伤风险1%-2%。
甲减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左甲状腺素钠(L-T4):起始剂量需根据体重、年龄、合并症调整(如老年人从12.5μg/d起始);
动态监测:妊娠期TSH需控制在2.5mIU/L以下,每4周复查;
药物相互作用:需与钙剂、铁剂间隔4小时服用,避免影响吸收。
甲状腺癌的"精准分型治疗"
乳头状癌(PTC):直径<1cm且无淋巴结转移者,可主动监测(5年生存率100%);
髓样癌(MTC):需检测降钙素水平,手术范围需扩大至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未分化癌(ATC):中位生存期仅6个月,需多学科联合治疗(手术+放疗+靶向)。
专家观点: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王宇教授强调:"甲状腺癌治疗需避免'过度手术'与'治疗不足'的两极分化,精准分型是关键。"
甲状腺健康保卫战——主动预防策略之从生活方式上构建甲状腺的"防护盾"
饮食管理
碘摄入:沿海地区居民每日碘摄入量控制在150-300μg(相当于6g碘盐+1次海鲜);
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卷心菜含硫苷,可能抑制碘吸收,建议煮熟后食用;
硒元素:补充硒酵母(200μg/d)可降低桥本甲状腺炎患者抗体水平30%。
环境防护
辐射暴露:儿童避免不必要的CT检查,成年人接受颈部放疗时需佩戴铅围脖;
化学物质:减少接触双酚A(塑料制品)、邻苯二甲酸酯(化妆品)等内分泌干扰物。
压力调控:长期压力导致边缘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LHPA轴)激活,抑制TSH分泌,建议通过正念冥想、瑜伽降低皮质醇水平;
睡眠管理:每晚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导致的甲状腺激素波动。
运动处方:合理选择适度的运动方式,不仅有助于提升甲状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促进心血管健康和心理愉悦。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慢跑或骑自行车,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强免疫力。
甲状腺健康管理是一场需要医学、科技与生活智慧协同的持久战。从认知升级到精准筛查,从个体化治疗到生活方式干预,每一步都需以科学为基石。正如《中国甲状腺疾病诊治指南》所言:"甲状腺健康不仅是疾病的治愈,更是生命质量的提升。"唯有主动出击、精准施策,方能守护这只"生命之蝶"的永恒翩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