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长文漫谈】聊聊超旗舰动圈耳塞的那些事儿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端价位的入耳式耳机领域,动圈是很难和混合单元一起上桌吃饭的,客观来说,即便因为历史原因、情怀原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端价位的入耳式耳机领域,动圈是很难和混合单元一起上桌吃饭的,客观来说,即便因为历史原因、情怀原因等种种buff的加持导致动圈这类单元积累了海量的忠实拥趸,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作为一个评测博主,我很多时候在横向对比动圈竞品的时候、参照物往往也是动圈,当然了,这并不是我刻意而为之的“高情商”行为,同价位的动圈素质不如混合单元似乎本身也是发烧友们的一个共识,而且这个特性越是在高价位、越是明显,包括即便是很多从业者至今也抱有“高价动圈耳塞就是智商税”的观念。这篇文章呢,我原本是想就产品论产品地来讲一讲我心目中目前的动圈塞皇Faith Acoustics E1000,但因为这个耳塞自身的声音风格、以及我平时经常拿它做工具塞的一个属性,我似乎很难对着这个产品写出太多的内容、也可能是暂时没来什么灵感,所以本文你当然可以看作是E1000的软广,但关于超旗舰动圈这个事儿呢,我也确实很早就想聊一聊了。

其中关于动圈,最重要的一环,当然是喇叭。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喇叭”,不是振膜,不是振膜基材、也不是球顶、悬边,而是喇叭。其实喇叭这个词,我很少在评测里提及,但如果你接触过研发、供应链端的东西,会知道业内人士更多的是去跟你谈“喇叭”这个字眼,而不是“动圈单元”这四个字,更不是“膜片”这两个字。我接触动圈喇叭的核心供应链至少十年了,其中也帮他们做过一些调音层面的工作,而虽然我们过去这些年听过很多什么进口振膜材料,但是,全世界最核心的动圈喇叭制造技术就在我们国内,其中最顶尖的几家我刚好都有着匪浅的交情,当然,你可以不信,因为我自己不做产品,我不需要自证我和他们的关系来给我的产品背书,所以以下的内容,你可以纯当一个科普来看。

在E1000刚问世时,会有很多的烧友、包括许多做耳机的同行,去打听它喇叭的来源、振膜的材料等等,但这里可以和大家明牌的是,根据我的求证,E1000的膜片就是PEEK材料,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材料,中文学名是聚醚醚酮,属于高分子材料,换个更通俗的说法,就是塑料嘛。而从详情页上可以看出,E1000的振膜宣传层面用的是“钛金”材料,但技术手段上是通过真空溅镀的工艺把钛金附着上去,那附着的基础当然是得有一个振膜的基材了,而且得是一个相对柔性的基材,Faith在常见的PEEK和PET中选择了前者,PET用的会更广泛些,高频比较多、容易刺激,磁通量大了容易失真,但价格确实便宜,论斤卖的,而PEEK的基材倒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便宜,得按平方米来算钱。“动圈膜片只值几毛钱”其实很多时候是一个正确的废话,因为从膜片成形到最终做成喇叭,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经典的案例就是“CPU都是沙子做的”,也是一个正确的废话,但会有人把这句话以“内幕”的方式说出来显摆,以为自己掌握了什么行业秘密,相信这种言论的,老了也得小心推销保健品的。

膜片和喇叭的关系就好比发动机和车,发动机决定了车的输出功率上限,膜片也决定了喇叭的素质上限。越是性能强劲的发动机,也就需要越复杂的调教,膜片亦然。膜片的材料首先决定的是喇叭的音色,膜片的造型设计决定了喇叭的高低频的分布。以E1000的喇叭为例,材料来说,钛金振膜属于硬质振膜,用真空镀膜,镀了将近90层,大大提升了振膜硬度,它的硬度决定了他拥有极好的瞬态响应,关于膜片的“莫氏硬度”很多时候也是厂家的宣传手段之一,它的重要性这里不做展开。

结构来说,E1000的喇叭是一体振膜,不是球顶加悬边的结构,一般的耳机会打造一个柔性悬边,f0做低来出低频效果,而E1000的喇叭是通过后腔被动盆出的低频,在原理层面就完全不同,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低频和人声分离度更好、人声的部分更有剥离感,也更干净,而如果低频在前腔的话,则会带来更多有害谐振。而早期的很多动圈,会给到你“黏糊糊”的感觉,当然了,会有人把这种感觉当作模拟味的一部分。总之,这款喇叭的中高频从前腔发出、低频从后腔出,目前应该仍是属于Faith独家的技术,市面上都没有类似的东西,同时也有对应的发明专利来做保护。

一般动圈耳机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就是做出足够的频宽,而为了做全频喇叭,极低频部分一般只能做复合悬边,这样可以解决频宽和极低频的问题,但是新的问题也会出现,如此操作的话,动圈的核心优势——衔接,这个特性就缺失了,这同样也是一体成型振膜的优势所在。

回到一些烧友比较好奇的振膜材料上,比如钻石振膜,属于硬质振膜、也很重,需要更大的能量推,即便是磁通量达到 12000高斯都很难推动,具体表现是其做在耳塞上会比较难做好极高频,同时很难调教出更“真实”的音色,高频频宽很难做好,虽然纵深也许能做的很好,但普遍空气感会比较差。

另一个热门的就是铍振膜,铍振膜特点是铍比一般金属轻,更容易推动、高频频宽宽、分割振动抑制几乎完美,音色飘逸、空气感好,同时铍振膜的高刚性所带来的高素质也是毋庸置疑的,同时铍振膜的技术关键是厚度把控,不是越薄或者越厚就一定怎么样,它是一个非线性的指标。但铍的最大问题是生产加热时如果沾到水,其产生的剧毒气体只要闻到就会致人死亡,这才是它相对稀有的关键原因,不是材料本身、而是加工要求所造成的。不过,消费者不用担心毒性的事儿,因为那是生产环节的毒性,咱们用的是成品,但因为新的环保要求等原因,现在HIFI领域基本不用铍振膜,当年库存的最后一批振膜也被某大厂买完了,现在它更多被军工领域使用、同时它的使用也会进一步受到监管。很多烧友觉得铍振膜绝版了,以为HIFI圈自此失去了一个多么重要的技术,很遗憾,其实不是的,即便是锂镁合金做好其实都可以做出很好的声音,而且铍振膜在海外也还可以采购到,并不完全是绝版材料,只是材料特性对应他的成本而言,并不是一个多值得投资的买卖,回想当年达音科为了进口一张铍振膜材料,不论是采购代价、还是报关的难度,都不是一般的HIFI厂能碰的。

讲完振膜,接下来说腔体结构和磁通量。你可以简单理解为,磁通量决定能量,喇叭尺寸决定声场和能量。

可能在刻板印象里,振膜尺寸越大越好,其实不是的,很多时候会有个疑问,为什么有些小尺寸动圈声场比大尺寸的还大、动态、频宽等素质也更高?上面说了素质和振膜有很大关系,而声场的决定性因素还有磁通量,小尺寸配备大磁通量一样可以有更大的声场,以E1000的喇叭为例,它配备的是特斯拉磁组,有巨大的磁通量,所以 E1000 可以用小尺寸做出大声场,当然了,这个特斯拉磁阻,倒不是个什么新鲜玩意,E1000的磁通量也不过0.9T——什么,还没1特斯拉,这么菜?。我把话讲全了的话,这里又要得罪人了,因为很多厂家都喜欢拿磁通量的数据做文章,其实这个单一指标并没有那么的重要,首先,人耳只能承受125dB响度的声音,但声音的能量不仅仅是由响度决定的,能量的计算公式是[(介质密度×振动频率²×波速×振幅²)/2],最终结果的单位是dB,以响度的方式来呈现,但人耳能承受的频率和振幅都是有限的,dB是结果、但不是目标,所以高磁通量还需要对应线圈重量、线圈阻抗的耦合匹配,你可以把这套东西比作是跑车,磁通量的高低就好比是马力值,为了让汽车有更好的操作体验,变速箱、底盘、刹车等操作都需要让马力有发挥的空间,而不是傻快,就像911好开不是因为它马力大、但它的马力也不能成为短板,而无意义的磁通量就好比是现阶段无数零百超快的电车,很多时候猛踩油门下去超过了人能够操控的极限而导致失控,类似于大的磁通量如果没有对应匹配好线圈的重量与阻抗,也发挥不了喇叭的最佳性能,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不断的试错、以及经验的积累,很多时候也确实需要研发人员在想象力层面的才华,就像汽车的迭代一般是技术平台的迭代,而不是我单纯把发动机马力做大了。

其实有一定电声技术积累的烧友、从业者,其实也知道动圈喇叭的那些三板斧,以上我提到的这些关键词,包括振膜硬度、磁通量、质量、悬边、球顶等等,并不是一个“把物理特性做到极致就可以做出最好的声音”的状态,这一点在前端领域里也同理,你THD小数点后面不管是几个0、SIAND做到多高,都不能和“好声音”完全划等号,调音的环节才是产品落地前最难、也最能够体现厂家上限的部分。单元素质和音色的调节,本质上就是把这些因素做平衡,是无数次的打样和测试和经验的积累,除了“经验主义”以外,乃至很多时候更多是“想象力”。

我说一个离谱的事儿吧,你可以当笑话看。我曾经问过业内最顶级的某喇叭供应商的负责人,想知道他平时会不会去学习一些和喇叭相关的深度知识、或者说潜心钻研电声相关的科研内容。我其实想过他有哪些回答方式,但至少多多少少应该会学一点的,即便没怎么学过,于情于理、于公于私应该也得假装自己学过吧?

但是我得到的答案实际是:“不会,我不敢学习,怕把自己限制住了,你学习别人的东西本质上就是在走别人的路,如果别人的路是错的,那你钻进去就很容易思维定式,参考学习的越多,越不知道往什么方向去,我们本身就做了很多年,基本可以靠想象去判断接下来要怎么优化,怎么做会做出更好的产品,除了基本的科学原理层面的东西,其他我是不去学的,是这样。”这个答案其实一开始令我有些诧异,但是仔细回想下来是合理的,学习科班出身的东西是学习别人走过的路、汲取别人喂出来的营养,但真正的宗师从来都不是“学霸”,而是开宗立派的那位,不是吗?我知道也许屏幕前可能有些自诩是电声从业者、以及科Hi人士会觉得,这又是一个无良恰饭KOL带着HIFI圈的韭菜们自嗨,你可以选择质疑,我也不会去辩驳,我始终认为HIFI的真谛从来都不是字面意思上的高保真,悦耳的声音也从来都没有公式可言、也没有办法从结果去倒推过程。

E1000的线材,大家都知道,来自那个男人,胧之冶的老板周一,佩戴体验感一般般,线体也比较粗硬,其实线材本身没什么好说的,就两个字“失误”——这根线是彻彻底底失误的产物,给E1000搓线的师傅不是他深圳工厂做跑量产品的大爷大妈,而是给他搓旗舰线的、以根为单位算手工费的老师傅,当时因为忙着研发隔壁SeeAudio的产品,没及时沟通,师傅误以为用的耗材全是之前旗舰线的,比如纯银的插针,和定制的阴极铜插头,但是这还不算什么,这根线用的焊锡极为稀有、也极其昂贵,按厘米计价,更主要的是这是用一点少一点的上世纪实验室产物,将错就错,因为发现的时候已经卖出去十几条了,所以就没有考虑召回重做。这里不存在任何营销欺骗,纯纯真事,加上本身就是采用了以前胧之冶的旗舰线的线基做的技术升级,这根线,完全就成为了超过之前他自家旗舰升级线的一根原线,至少是高于浮士德、接近红宗的水准。。。你看这事扯不扯。反正你是很难在两万内找到能让E1000获得“升级”的升级线的,如果你换了,那记得别浪费这根线,接在别的塞子上绝对是妥妥的大幅度升级。

写到这里,关于E1000这个耳塞的技术揭秘、以及幕后的一些小彩蛋就差不多讲完了,接下来才是正式进入耳塞本身的部分。其实我这里可以和大家透露的一点是,品牌方告诉我,和很多人想像的不同的是,E1000目前所用上的,完全不属于Faith这个品牌压箱底的技术,而只是一个比较初级的产物,为了应对也许存在的旗舰动圈竞品,他们未来有大把可以进行迭代的新技术,只是并不打算一口气挤爆牙膏。但从去年深圳SIAS以另一个品牌的马甲亮相、再到今年正式以Faith Acoustics的面貌问世,在硬素质层面,它暂时还是没有什么有力的动圈竞品出现,所以我这里是希望友商们加把劲的,我个人也期待Faith拿出更硬核的东西出来,来验证他们到底是不是在吹牛逼。

配件方面,E1000标配了一个白色的收纳皮盒以及两种耳塞套,其中一种是软质硅胶套、另一种是他们官方自己开发的不锈钢管套,其中不锈钢管套的声音会表现得更硬朗、素质感更强,硅胶套的声音更宽松柔和一点,我个人是更倾向于硅胶套的声音,声音在各种大推力播放器的驱动下会显现出更强的安定感、人声的表现也会稍许松软一点。

在声音风格上,E1000其实并不算是一个多么有个性、试图表现出什么审美倾向的产物,这也是为什么我现在拿它当我的主力参考耳塞,因为它有着Hiend级别的透明度、结像的形体感、以及细节揭示力,其实早在初次试听工程机的是时候,它的素质表现已经可以用炸裂来形容,甚至有媒体形容它是“这十几年来小耳塞的至极杰作”,不过正式量产的版本,与当初的那个初版工程机,其实更多的是做了减法。因为随着入耳式耳机的超旗舰产品们在技术与审美上的进步,调味太过“土炮”的耳机可能并不见得受欢迎,现阶段的E1000反而会让我更喜欢、也会更让我觉得悦耳,因为它更注重润泽度、细腻感、在霸道的动态与声场表达下,是更为线性的、安定的能量表达,也不再需要搭配当时周一给到的那根粗的像麻绳的线才能发挥潜力,我平时用原线配上墨菊GT2,已经能够胜任所有我对入耳式产品的素质想像。

古典是它的绝对强项,因为我所认识的媒体大佬里,以古典乐为主力参考的迷走反射、巡洋舰都已经先后入手它作为主力参考塞之一,当然了,其实类似于大编制交响所需要的大动态、密度、声场表现能做到极致的产品已经有很多了,而E1000的反差感主要在于它单动圈所带来的震撼感与预期违背,因为它的声音密度完全是同价位混合单元超旗舰级别的、而且建立在没有牺牲中频的前提下,更别提声场的纵深极为的可闻、立体,一个完美抑制住人声头中效应的、还能够轻松让你听出声场前后距离层次的小体积便携入耳式产品,现阶段暂时还没有能与之媲美的,即便不把条件限制在【动圈】这个品类里,它也是素质达到入耳巅峰的那一个。此外,在调音细节上比较让我在意的是,它的极低频释放非常充分、但透明度又极其的完美,这个是目前不论用户需求也好、研发从业者也好,很难权衡的一个问题,这也导致E1000作为Faith的首款产品,但调音上完全不是什么生瓜蛋子的面貌,你能够听到它声浪极为充沛的极低频细节、以及兼顾了整个下盘的纯净感,让它可以轻松胜任交响、和偏现代的电影原声曲目。这个事儿让我想到了什么呢,那就是,当年的大水泥,如果能把极低频的那个驻波削一削,也许就能达到E1000的这个高度,但最终大水泥还是给人非常低频无脑嗨的感觉,但我也存疑的是,它如果把低频做干净了、还能否有那么震撼的低频落地感。总之,E1000的这个低频质感在动圈耳塞里极为罕见,而且最近巡回了一圈,几乎每个听到的烧友第一反应都是,“你告诉我这TM是动圈,还是单动圈?”

看过之前风风子投稿的用户大概会了解到,E1000的人声是属于均衡派,往细了说就是整体的杂食度很高、声线适应较为的全面,但换言之,这也是E1000身上较为无聊的部分,它的人声就是一个干净、润泽、但是中性的风格,有厚度有密度、但是又不会过分强调人声的气口,给不到你绵长的气息感、也给不到你很高的“甜度”,甚至也保留了轻微的齿音,所以抛开素质谈风格,E1000绝对不是“传统动圈”的那种模拟味风格,想要用它专门听流行的话,也许需要中频更有个性的前端来搭配互补,比如乐彼的E7 1955、AK的SP3KM白铜、山灵的M8T等等,这也是我觉得E1000身上也许比较明显的一个劝退点。第二个在于,E1000的器乐质感,是属于又强调线条、又强调质感的那种,初听下来可能会觉得线条有明显的“勾勒”感,但这个勾勒感又并非建立在结像的虚假立体感+锐度的那种风格。说一个抽象的比喻就是,你用顶级显示屏看8K片源的时候,会不会觉得比现实里看到的内容还要清晰?E1000就会给人这种感觉,所以我一直是坚定地认为HIFI的终点绝对不是“还原”,而是一个突破现实上限的东西,我不敢说E1000的结像与信息量表现是最好的那个,但用它听器乐,并不会让你觉得音色虚假、但就是会让你觉得比以往的感觉“更清晰”,这是一种良性的素质表达,建立在不牺牲悦耳性、也不会让你觉得听着累耳朵的基础上。

不过,产品这个东西,不论你技术手段多高明,最终肯定还是得落实到用户买不买账这个角度上,我并不认为E1000一定会是一个很畅销、很普遍受欢迎的产品,它如果说它古典的表现我能打到95分,那流行乐我最多给到85分的样子,人声的感染力较为的平淡、也比较吃前端的宽松度,所以技术力始终只是手段、再高的声音素质是需要审美共鸣的,如果你试听完E1000觉得它难听到烂穿地心,我也不会反驳你,因为我相信它的出现、会带动超旗舰动圈未来更进一步的发展。在推荐程度上,如果你是一个素质党、器乐党,想要在同价位追求最极限的素质上限、又不想买到一个堆料堆的腔体臃肿的类公模产品(插个嘴,虽然前文没提外观,但E1000的钛合金CNC外壳+喷砂做工很精湛,实物很有高级感),那E1000我当然是无脑推给你,这个就像不论一部影片的剧情如何,它极致的摄影画面、光影质感,也会受到影迷的拥趸和业界的讨论,否则奥斯卡就不会有最佳美术奖和摄影奖了;换言之,如果你更追求传统动圈的风味、对硬素质的要求或者单动圈这个结构没有什么执念,我也会给你推荐Laboratory、DITA、ad astra的动圈旗舰产品。我相信未来动圈产品一定可以和各种混合单元旗舰一起“上桌吃饭”,E1000自然是开了个好头、后续也一定会有友商会把精彩的菜肴陆续搬出来,在这个愈发无聊的耳塞市场里,这件事儿本身就挺TM令人振奋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