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朕没建华丽宫殿,却让百姓拥戴?龙椅不靠金砖靠口碑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亲述:乱世当皇帝的3条铁律】公元959年的深秋,朕卧在龙榻上,烛火映着床边跪着的赵匡胤。这小子脊梁挺得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亲述:乱世当皇帝的3条铁律】

公元959年的深秋,朕卧在龙榻上,烛火映着床边跪着的赵匡胤。

这小子脊梁挺得笔直,眼神里藏着股掩不住的锋芒,可朕清楚——他这辈子,都不敢动朕亲手铺下的基业。

朝堂上早有流言说朕傻——五代十国的龙椅,比街头杂耍的晃板还不稳,谁能坐满三年?

但今天朕偏要撕开这层迷思:乱世当皇帝,靠的从不是谁的刀快马壮,而是这三件“反着来”的笨事。

一、先给百姓“喂饱饭”,再谈当皇帝

朕刚从郭威手里接下江山那年,开封的冬天冷得邪乎,哈口气都能冻成冰碴子。

早朝时,户部侍郎缩着脖子禀报,说城门口冻僵了三个流民,问要不要叫侍卫拖到城外乱葬岗。

朕当时就把御案拍得震天响:“朕的子民饿死在眼皮子底下,你让朕往后怎么有脸见天下人?”

你们别笑朕小题大做,五代的多数皇帝,都把治国的顺序搞反了。

就说后唐的李存勖,打契丹赢了几场仗,就忙着抢民间美女填后宫,建戏台子让伶人当官,士兵们啃树皮他都不管。

结果呢?登基才三年,就被自己的亲兵砍了头,尸体还被伶人烧了做灯油。

朕可不会犯这错。

当天朕就传旨,让御膳房架起十口大锅熬热粥,在东西南北四个城门都摆上粥棚,谁饿了都能来喝。

有个叫王二的农夫,捧着粗瓷碗哭得直抽抽:“前两年后汉那阵,俺爹就是冻饿死的,到死连口热汤都没沾过。”

朕拍着他的肩说:“以后有朕在,没人敢让你饿肚子。”

后来王二主动参军,在攻打北汉的高平之战里,硬生生替朕挡了一支冷箭,自己却没挺过来。

金句:皇帝的龙椅,从来是百姓用一碗碗热饭撑起来的。

你看,乱世里的百姓最实在,谁让他们活,他们就愿意为谁拼命。

二、再牛的将军,也得守“规矩”

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赵匡胤这小子当年还是个小校尉时,差点被朕砍了脑袋。

不是因为他打仗不行——他单枪匹马冲阵,比谁都猛。

打仗的本事他是顶尖的,可架不住犯了朕的死规矩——他抢了百姓一头耕地的老黄牛。

那天朕微服巡查军营,远远就看见他帐外拴着一头老黄牛,牛角上还系着农户装种子的粗布巾。

朕当场就火了,让侍卫抽了他二十军棍,骂道:“今天你敢抢百姓的牛,明天是不是就敢抢朕的江山?”

在五代那会儿,好多将军都把“抢东西”当本事,觉得打了胜仗就该烧杀抢掠。

后晋的杜重威就是个典型,打契丹时一路抢百姓的粮食、牛羊,老百姓躲他比躲契丹人还厉害。

等他被契丹包围,喊百姓帮忙时,没人肯理他,最后只能投降。

朕登基后就立了铁规矩:不管是将军还是小兵,敢动百姓一针一线的,当场砍头,绝不姑息。

有次朕的亲舅舅,仗着身份抢了商贩一块玉佩,朕二话不说,直接让侍卫拉到午门斩了。

满朝文武吓得发抖,可从那以后,军营里再没人敢乱抢东西。

满朝文武吓得腿肚子转筋,从那以后,军营里再没人敢乱抢东西,赵匡胤更是记了这二十军棍一辈子。

三、再穷不能穷“读书的”,再乱不能乱“学堂”

当时不少武将都笑话朕:“乱世里活命都难,搞教育纯属闲得没事干。”

朕偏不这么想。

后梁的朱温就是这么想的,他把儒生当眼中钉,一把火烧了长安太学,还说“读书人最误事”。

结果他的几个儿子没一个懂礼法,互相杀来杀去,最后被后唐一锅端了。

朕登基第二年,就下旨修复开封的国子监,还从自己的内库里掏钱,给教书先生发双倍俸禄。

有个叫张翰的老秀才,之前躲在破庙里教书,听说朕重开了学堂,背着半箱旧书就从乡下赶来了。

他对朕说:“乱世就像黑夜里走路,读书人就是提灯的人。”

这话朕记了一辈子。

朕让张翰编了本《百姓识字课本》,教士兵和百姓认字。

有个十五六岁的小兵,学会写自己名字“赵小虎”后,捧着纸片哭着给朕磕头:“俺爹娘要是看见了,肯定要高兴得睡不着觉!”

你们看,刀枪能打下来的是地盘,可知识能守住的,是人心。

刀枪能定一时之局,笔墨能安百年天下。

它能让百姓知道谁是真的为他们好,让士兵知道为啥要打仗。

朕只活了39岁,却比五代多数皇帝都值

朕在位六年,没修过一座华丽宫殿,没抢过一个民间女子,可朕让开封百姓冬天能喝上热粥,让士兵知道打仗不是为了抢掠,让穷人家的孩子有地方读书。

可朕让开封城的百姓,冬天能喝上热粥;让士兵知道,打仗不是为了抢东西;让孩子们有地方读书。

后世总有人说,朕要是多活几年,赵匡胤根本没机会黄袍加身。

朕倒不这么想——他后来统一中原,搞的那些休养生息的法子,不都是照着朕的路子来的吗?

五代十国乱了七十多年,不是缺能打的将军,是缺懂“本分”的皇帝。

他们总以为刀枪能坐稳龙椅,却忘了最根本的道理:百姓的口碑,才是最稳的江山。

你们说说,要是当年朱温、李存勖也懂这个理儿,五代的乱世会不会早几十年结束?欢迎在评论区聊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