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济宁内环高架济宁大道东段新增的一处红绿灯,引发了不少市民的关注与讨论。不少常走该路段的市民表示,对这处红绿灯的设置意义存在疑问,认为其既影响了通行效率,还可能带来安全隐患。 作为济宁城区重要的交通大动脉,内环高架自投入使用以来,以其便捷高效的通行体验获得了多数市民认可,全程通行通常十分顺畅。但济宁大道东段因受塌陷区地质条件限制,未能实现高架贯通,成为了内环高架全程中的一处“断点”。

据市民反映,该段未高架的道路原本红绿灯数量就相对较多,车辆通行节奏已受到一定影响。而新增的这处红绿灯,让原本就不算顺畅的通行状况雪上加霜。从通行场景来看,该路段的交通条件确实存在特殊性:西往东方向,车辆刚从火炬路口的高架路段下来,此时车速普遍较高,突然遇到红灯需要紧急减速;东往西方向,该位置恰好是拐弯路段,视线存在一定遮挡,红绿灯带来的车辆启停频率增加,进一步加剧了通行的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已有市民观察到该路段发生过数起追尾事故,分析认为事故多与车速与红绿灯衔接不当有关——高架下桥车辆来不及减速,后方车辆因前车急刹反应不及时,最终导致追尾发生。 市民的核心诉求在于,内环高架的核心价值在于保障通行的“快”与“顺”,而该路段的红绿灯设置似乎与这一核心逻辑相悖。目前,不少市民希望相关交通管理部门能对该红绿灯的设置进行实地调研与重新评估,通过优化红绿灯配时适配高架下桥车速,或探索更合理的交通疏导方案等方式,化解这处“断点”的通行痛点,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提升通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