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丰二年的六月,汴梁城热得像个蒸笼。城西的小巷里,张阿婆正坐在门槛上剖竹篾,12 岁的孙女阿翠蹲在旁边递水,竹篾在阳光下泛着青白色的光。“编紧点,这人字纹要是松了,躺上去硌得慌。” 阿婆手里的篾条一上一下,很快就显出交错的纹路。
这场景可不是瞎编的。宋朝人夏天离不了竹席,就像咱们现在离不了空调被。而且那时候最流行的,正是阿婆编的人字纹。你可能会问,古代花纹那么多,为啥偏偏是人字纹成了 “席界顶流”?这背后藏着宋朝人的实用主义智慧,还得从挖出来的老物件说起。
2. 考古挖出来的证据:宋代竹席真长这样2005 年浙江余姚的南宋史嵩之墓,考古队员清理棺木时愣住了 —— 墓主人身下铺着的竹席,居然还能看出清晰的纹路。经过文物保护专家的修复,这张 800 多年前的竹席露出了真面目:宽约 1.8 米,长近 2 米,用细竹篾编织成人字形,每厘米有 3 根篾条,密度均匀得像机器织的。
更巧的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里也出土过类似的竹席。这位周夫人是当时的大户人家,随葬品里光是竹制品就有十几种,但铺在墓室地面的还是人字纹竹席。专家研究后发现,这两张竹席的编织手法几乎一样:都是以两根篾条为一组,一上一下交错,形成 “人” 字相连的纹路,边缘还用粗篾条加固。
除了实物,宋朝的文献里也藏着线索。《东京梦华录》写汴梁的 “席铺”:“夏日卖凉席,皆编人字纹,竹色青润者为上”。意思是夏天市面上卖的凉席,基本都是人字纹,竹篾颜色越青越好。陆游在诗里也提过 “夏簟青人字,晨庖素鲙丝”,“夏簟” 就是凉席,“青人字” 直接点出了人字纹的特征。
3. 为啥偏偏选人字纹?实用主义说了算宋朝人可不傻,选花纹绝不是为了好看那么简单。人字纹能成为主流,全靠 “躺着不硌得慌还透气” 这两大优点,而这都藏在它的编织结构里。
先说 “不硌得慌”。咱们常见的席纹是直来直去的 “一” 字形,篾条之间的缝隙容易变形,时间长了会凸起扎人。但人字纹是交错编织的,每根篾条都被旁边的篾条压住,形成稳定的三角形结构。就像现在的建筑脚手架,交错搭建才结实。宋朝竹匠有句老话:“人字纹,压三压,十年睡不坏”,说的就是这种结构的稳定性。
再讲透气。夏天躺席子最怕闷汗,人字纹的缝隙是斜向的,空气能顺着纹路流动,就像给席子开了无数个小通风口。南宋的《笋谱》里记载过竹席的 “透气之法”,说 “人字相交处留微隙,暑气易散”。有实验做过对比,同样厚度的竹席,人字纹比直纹的透气性高出 30%,这在没有电扇的宋朝,简直是 “天然空调”。
而且人字纹编起来还省事儿。宋朝竹匠分 “粗篾匠” 和 “细篾匠”,粗篾匠负责剖竹,细篾匠专门编席。人字纹的针法简单,新手学半个月就能上手,而复杂的回字纹、云纹得学半年。对于要批量卖的席铺来说,人字纹既能保证质量,又能提高效率,自然成了首选。
4. 宋朝人编席子:不是随便编编,是门手艺活别以为编竹席是个简单活儿,宋朝早就有专门的 “竹作” 行当。《梦粱录》里说临安城的 “诸行百户” 中,“竹作” 排在前列,里面细分出 “席匠”“篾匠”“帘匠”,光席匠就有上百人。
编一张人字纹竹席,得经过 “选竹 — 剖篾 — 浸煮 — 编织 — 打磨” 五步。选竹要挑 3 年生的毛竹,太嫩的易断,太老的太硬;剖篾得用特制的 “篾刀”,把竹节削平,篾条要薄得透光;浸煮更关键,得用石灰水浸泡三天,既能防虫蛀,又能让竹篾变软有韧性。
普通人家编的竹席,用的是粗篾,一张卖 50 文钱,相当于现在的 20 块钱;富贵人家用的是 “细篾席”,篾条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还会用硫磺熏成淡黄色,一张能卖 2 贯钱,相当于现在的 800 块钱。南宋皇帝的御用工匠,甚至会在人字纹的缝隙里嵌金线,不过这种席子只供宫廷用,老百姓连见都见不到。
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知识点:很多人以为古代竹席都是铺在地上的,其实宋朝人早就把竹席用到床上了。苏轼在《东斋记》里写 “卧竹席上,听雨声淅沥”,说明他睡的是竹席床。而且那时候还有 “席枕”,就是用人字纹竹席编的枕头,夏天枕着凉快不闷汗,比现在的乳胶枕还透气。
5. 从宋代席子到今天:老手艺还在 “续命”没想到吧,宋朝人爱的人字纹竹席,现在咱们还在用来避暑。你去超市买凉席,只要是竹席,十有八九是人字纹。而且现代竹席的编织手法,和史嵩之墓里的那张几乎没区别,只是多了机器打磨的步骤,更光滑而已。
现在浙江安吉、湖南益阳这些竹乡,还保留着传统的人字纹竹席编织手艺。有个叫李师傅的老篾匠,编了 40 年竹席,他说:“机器编的席子看着整齐,但缝隙大小不一,还是手工编的人字纹透气。” 去年他的手工竹席还卖去了国外,老外们说这是 “来自宋朝的降温神器”。
其实不光是竹席,人字纹现在还成了潮流元素。服装设计师把人字纹用到牛仔裤上,家具设计师用人字纹做地板,甚至手机壳上都有人字纹图案。没想到 800 年前宋朝人的实用选择,现在成了审美时尚,这大概就是老手艺的生命力吧。
夏天躺在人字纹竹席上的时候,我总想起汴梁城的张阿婆。她可能没想到,自己手里的篾条编出的纹路,会穿过千年时光,还能给我们带来清凉。这种从生活里长出来的智慧,从来都不会过时。
你家现在用的是人字纹竹席吗?还是更喜欢藤席、冰丝席?小时候有没有见过家里老人编竹席?评论区聊聊你的夏日凉席记忆呗,觉得这篇文章有意思的话,也别忘了分享给喜欢传统文化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