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辅食分开吃更易挑食?我们有话说

最近我们分享了很多关于“一碗烩”食物对宝宝咀嚼能力和进食技巧影响的文章,我们收到了很多家长的反馈,都提到了一个问题:最近

最近我们分享了很多关于“一碗烩”食物对宝宝咀嚼能力和进食技巧影响的文章,我们收到了很多家长的反馈,都提到了一个问题:

最近几年很多家长都给我们反馈说某个专家建议辅食混合在一起,分开吃的话宝宝容易挑食。

不少家长也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来证明把食物混合在一起喂孩子吃得更好,分开吃反而更差了。

我想这也是很多家长的困惑吧,辅食到底该怎么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术业有专攻

其实网络上各种专家、医生有很多,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观点。尽管大家参照的都是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但专业背景不同,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解读有不同的角度,这都正常。就好比是老师授课,虽然使用的是相同的教材,但教学方法各有千秋。

用一个时髦的词儿来说我们的“主理人”是营养师,专业是营养学范畴,家长们向我们提供的不同观点和方法多数是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每个人发表的观点都离不开他的经历、受教育背景、经验积累,有医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往往是从“医生的视角”看问题,医生更加关注营养数据,他们的营养目标通常是保障营养摄入量。比如为什么提倡把辅食混合起来喂小宝宝吃?因为混合喂养更容易确保每一口都含碳水+蛋白+膳食纤维,食物首先要保证被“吃进去”,再考虑吸收。从医疗角度来说,这是符合医生这个职业的职责的。

但营养师面对的更多是健康大众,要解决的是“怎么搭配食物才能吃得更加营养和健康”的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家长构建营养观念,树立健康饮食意识,改善家庭的一些不良饮食习惯,从而让孩子从第一口辅食开始就吃得营养,吃得健康。更重要的是帮助家长了解和熟悉婴幼儿的发育规律和特点,以便于家长建立回应式喂养的行为习惯。我们不需要过多的考虑怎么维持生命体征或其他医学上的的问题。

简单总结:

医生防的是营养不良,营养师防的是营养浪费。

我们的方法看似是矛盾冲突,其实只是专业背景不同,看待同一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一个是关注短期营养达标,一个是更注重长期营养效能。

风险与收益并存,了解家庭喂养习惯

很多家长把“一碗烩”和我们提倡的“分餐”简单地判断为辅食做法的差异,这是不太妥当的。

其实在十多年前,网络还不像现在这样发达,网络上也没有如此多的辅食相关信息时,我们接触到的家庭添加辅食基本上都是按照自己家庭的饮食习惯和亲友间互通有无的经验来,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更谈不上健康饮食、科学育儿。所以一些家长经常反驳我们的理由之一是自己身边没有人因为小时候辅食的问题影响到成年后,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很多成年人也存在各种各样的吃饭问题,只是大家都是普通人非专业人士,看不出来或意识不到罢了。

比如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出生在茶叶产地,所以从小在吃饭时就喝茶,一直到现在吃饭都必须要喝茶喝水,用他的话来说是“不喝点儿水就感觉特别干,咽不下去。”这个习惯就是因为从小吃饭时习惯了用液体把食物“顺”下去,时间久了形成条件反射,其他人咀嚼一口食物要嚼二三十下才能咽,但是他只需要嚼十几次就行了,看起来就是吃饭狼吞虎咽特别快。咀嚼的次数为什么少了呢?就是因为吃饭时有了液体的帮助,不需要靠反复咀嚼刺激分泌太多的唾液来帮助初步消化和分解食物,并把食物形成一个颗粒比较细小表面光滑的食物糜团再咽下去,随便嚼几下用水“冲”下去就行了。

再比如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菜属于“妈妈的味道”,换一个人做,哪怕是高级厨师也做不出“妈妈的味道”。很多人把这种感觉归于情感,确实有这个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妈妈的味道”是我们最熟悉,吃得最多的食物。我们喜欢吃的食物,能带来平和安宁这种安全感情绪的食物,不一定是最昂贵的食材,也不是最好吃的,但一定是我们最熟悉的食物。人类天生对陌生的东西有“恐惧感”,包括食物,人类幼崽更是对新食物有很强烈的“恐新性”。成年人所谓的“不挑食”,是生理发育成熟,例如咬合力远超婴幼儿,健康意识更强,认知能力比婴幼儿更好做出的选择。加上成年人比婴幼儿有更多选择的权力,当然可以只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喜欢吃的食物。

我们每个人的饮食习惯都深受家庭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即使是购买我们课程的学员,我们也不能要求必须百分之百执行到位。每个学员依然是根据自己的家庭习惯、需求对我们的建议进行一些调整,一些微调对宝宝的辅食添加进度影响不大,就不必过度焦虑。还有一些学员因为家庭支持度不高或者工作繁忙不能坚持,但只要家长意识到目前宝宝的辅食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自己该往哪个方向努力就可以。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庭的小宝宝多数并不完全是父母的孩子,更多的是这个家庭的孩子,尤其是与老人共同生活的家庭,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加上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我们始终坚持的是只有父母自己先生活好了,尤其是妈妈作为主要喂养人时,妈妈先把自己照顾好了,再来谈如何更好地照顾孩子。

最近几年网络发展迅猛,我们明显感觉到这两年的家长和前些年有明显不同,现在的父母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强了,更加注重科学育儿了,但与此同时,网络上的育儿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也暴露出来。

好多家长困惑自己小时候被父母养大,没有科学育儿理论支持,食物更是没有现代丰富,为什么现在就强调辅食要这样不能那样了?

我们提醒爸爸妈妈们不要忽略现代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和婴幼儿食品快速发展的现状。八九十年代物质不丰富,食品工业也不如现代发达,精加工食物更是不多,那时去饭店吃一顿饭都是逢年过节或有亲朋好友招待才能实现的事情,家家户户都要每天开火做饭。虽然没有太多的科学育儿观念,但孩子从小吃的精加工食物不多,家庭烹饪也不会使用太多的调味品。家长更是没有太多时间和心思花在给孩子吃饭上,多数是大人吃什么孩子就吃什么。换个角度说,小宝宝被迫吃超出自己进食能力的食物,结果无非是要么吃不了,饿着,家长被迫孩子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最终可能会养成挑食的习惯。要么是被迫尝试咀嚼,反而锻炼了咬合力和咀嚼能力。比如我三岁时就能用筷子夹花生米,这件事儿被我爸妈引以为傲。为什么我三岁就会用筷子了呢?因为我妈还能想起来吃饭时给我个勺子,但是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我爸带我时间更多了,他根本想不起来让我用勺子吃饭,我被迫“自学成才”学会了用筷子。现在有辅食勺,有学习筷,还有哪个家庭在孩子一两岁的时候直接塞给孩子一把筷子吗?

时代的影响和家庭饮食习惯、家庭关系等多重因素互相影响,最终决定了家长到底采取哪一种喂养方式来来添加辅食。所以作为孩子的父母,明白自己现在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来选择辅食添加和喂养方式。

“一碗烩”做法的弊端

我们还是要说,“一碗烩”这种辅食做法的弊端对孩子的影响十分深远。很多孩子的挑食问题,追溯原因都可以追溯到辅食添加阶段家长一些错误的喂养方式。但是很多家长给我们的反馈是“孩子紧闭嘴巴摇头时,一碗混合了肉菜饭的稠粥,能让他10分钟乖乖吃完——对疲惫的家长而言,这就是胜利。”

所以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厌恶的其实不是“分餐”这种做法,而是分餐背后自己难以承受的额外劳动和为此需要付出的巨大精力。

现在多数家长都是从网络上获取各种辅食的食谱,但这些食谱基本上只有月龄一个维度的参考,缺少吞咽-咀嚼过渡这个维度。这就像是网络上有很多数学的练习题,有一年级有五年级还有奥数。但每个孩子的数学基础有高有低,我想不会有家长给一年级的孩子提供五年级的练习题。为什么?因为家长很清楚孩子现在只有一年级的数学水平,是做不了五年级的练习题的。为什么家长这么清楚呢?因为每个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是全国统一的,老师教授的内容也是全国统一的。虽然有的孩子能力强有的孩子能力弱,但基本上都在一个范围内。

但辅食就不同了,虽然有卫健委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作为指导文件,但具体如何操作,还是各有不同。另外家长从网络上获取的辅食制作方法,基本上都是自媒体人根据自己的营销需求制作,没有统一标准。即使都是7月龄辅食,也有稀稠度、颗粒度的区别。再加上这些食谱几乎全都是一种主食的做法或一道菜的做法,不连贯,也不成体系,家长也是每天查找自己会做的,方便采购的食材的食谱来做。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做法,再加上宝宝从6月龄添加辅食到2岁左右这个特殊的发育阶段,特别容易出问题。

我们建议的把主副食分开的分餐做法,其实就是中餐的习惯放在了辅食阶段。比如我们6月龄的一餐辅食如下:

同样是米粉、胡萝卜和黄瓜,从制作难度和步骤上来说,分开制作只比“一碗烩”多了一步,分开制作需要把胡萝卜和黄瓜分别搅打,“一碗烩”则是直接把胡萝卜和黄瓜混在一起搅打。

从喂养的难度上来说,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分餐”要和宝宝自主进餐相配合。很多选择“一碗烩”的家长是没有给宝宝提供餐具的,6月龄刚开始添加辅食阶段这样做问题不大,随着宝宝的成长和发育,到了七八个月左右,宝宝就开始尝试模仿家长,这时家长依然是延续以前的喂养方式,于是发现宝宝吃饭“不老实”了,开始频繁抓自己的辅食碗或者抢勺子。

模仿家长,这是人类幼崽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必经之路,这样的“必经阶段”还有很多,常见的宝宝抛洒食物、掀餐盘都是宝宝成长发育的阶段性特点决定的。无论是从第一口辅食开始提供餐具还是一岁时才提供餐具,这些行为都无法避免。

如果在宝宝还小,破坏力有限的阶段就开始熟悉餐具,开始练习使用餐具,家长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主进餐的能力,让宝宝熟悉和适应中餐的饮食习惯、餐桌礼仪,显然比孩子一岁以后自主意识萌发,“破坏力”更强的时候开始要好得多。

而这一切,所付出的是从6个月到一岁左右这半年多的时间花费一定的时间来制作辅食、喂养习惯纠正、餐后清洁。

加上把食物混合在一碗里,同时有肉菜和主食,还要方便孩子吃得又快又好,那么势必要把食物的颗粒处理得比较细小均匀,而且要有汤汁才能把这些小颗粒食物包裹成团。这样的食物不利于宝宝从吞咽到咀嚼的过渡。即使有肉有菜有主食,从中餐的角度来说,炒饭只是主食,而不能当成一道菜。分餐的话主食容易嚼易吞咽,能饱腹,提供热量。蔬菜和禽畜肉蛋则是菜品,提供不同的味觉、视觉、嗅觉和本体觉的不同体验,提供营养。不同蔬菜和禽畜肉蛋搭配制作出千变万化的菜品,提供的进餐体验层次丰富且多变,远超“一碗烩”混合食物带来的感受。

从喂养角度来说,采取“一碗烩”做法的家长普遍更重视孩子的食量和吃饭的速度、干净程度,多数采取喂饭的方式。孩子在吃辅食过程中参与度不高,只需要张嘴吞闭嘴咽就可以了。注意力难以集中在食物和自己的身体感受上。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制作辅食的家庭,让孩子尽早开始自主进餐的意愿也比较高,给宝宝提供餐具餐椅,允许宝宝在餐桌上自主探索食物的更多,因此宝宝在进食时主动性好,参与度高,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在“吃饭”这件事儿上。

换个角度说,“一碗烩”和分餐的区别,是短期内省心,长期看代价更大和短期内费心,长期省时省力的区别。

挑食问题自救,“一碗烩”不是灵丹妙药

从我们接收到的日常反馈来看,选择“一碗烩”食物的家长,也有尝试过把食物分开给宝宝吃,但因为宝宝吃得差,没有达到预期,所以认为还是“一碗烩”更好。

很多家长没有认识到“吃饭”是一项需要后天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能,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个长期培养出的习惯。

我们喜欢吃什么食物,每一口食物嚼到哪种程度才会咽下都是后天习得的。家长可以在吃饭时尝试把一口食物嚼30次、40次再咽下试试,多数人咀嚼食物的次数是在一个固定范围内的,多于或者少于这个次数,都会感觉不适应甚至无法下咽。

“一碗烩”的食物同样在影响和塑造着小宝宝的饮食习惯。

这些认为“分餐会让孩子更加挑食”的家长,没有意识到一个行为习惯的改变需要时间,需要家长长期耐心的引导和宝宝反复的练习才能重新建立起来。通过一餐或者一周的分餐,就希望宝宝能有大变化是不现实的。

孩子的挑食行为是一个很复杂,多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不仅仅是提供的食物,还有家庭环境、家庭饮食习惯、餐具、就餐氛围甚至家庭关系等都会影响到孩子吃饭这件事儿。比如我们就遇到过一位2岁宝宝每次吃饭都要求必须有羊肚菌,自己没有吃完就不许别人吃,妈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百思不得其解。我们仔细分析发现是因为爸爸每次吃饭都很快,而且不管别人吃了没有,只要他喜欢吃的食物就只管吃不顾别人,导致宝宝喜欢吃的食物经常吃不到。在某一天宝宝发现自己喜欢吃羊肚菌,于是全家把有羊肚菌的菜留了下来,自己能把喜欢吃的食物吃饱了,所以为了自己能吃到喜欢吃的食物,把羊肚菌当成了自己的专属“标记”。有谁能想到宝宝的挑食问题根源竟是因为爸爸吃饭快,不考虑孩子呢?

当宝宝习惯了快速吞咽“一碗烩”的食物,他进食的过程是食物入口后舌头简单搅拌即可,因为食物已经足够细碎,无需过多咀嚼,而且一碗烩的食物汤汁丰富,有足够液体包裹和润滑食物易于吞咽,宝宝更是不需要反复咀嚼食物刺激分泌太多唾液就能轻松咽下。长期这样进食,宝宝吃饭的习惯是快速吞咽居多。一旦把食物分开,或则家长开始提供手指食物,食物变了,但宝宝还没有意识到要用更加“高级”的进食技巧,或者还未掌握更加“高级”的进食技巧,面对新食物想吃却吃不了,这种挫败感反复刺激下,宝宝更加容易排斥新食物。家长不理解这背后的原因,也容易认为是宝宝讨厌分餐,更喜欢“一碗烩”。

作为家长,有注意食物和进食技能不足带给宝宝的影响,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把宝宝排斥食物的原因归为是烹饪方式的问题。

总而言之,看似是“一碗烩”与“分餐”的形式选择,其实也受到家庭环境影响和家长短期便利与长期能力的权衡。希望爸爸妈妈们多学习,多理解孩子。

拓展阅读:

告别“一碗糊糊”喂养到底,关注从细到粗过渡——

吞饭如喝水,嚼食像登天?破解宝宝“只吞不嚼”的5大喂养真相——

宝宝吃饭难题:是“混喂”还是“单喂”,真相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