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平时不管和家人聊天、跟朋友聚会,还是工作里和客户沟通,张嘴就是“介似嘛”“嘛呢”“倍儿好”的天津话。可这两年有个头疼事——想把录音转成文字的时候,总碰钉子。要么是普通话转写软件把“介孩子”识别成“借孩子”,要么是“倍儿地道”变成“贝尔地道”,改起来比手动打字还麻烦。尤其是工作里需要整理客户访谈记录,客户用天津话讲了半小时需求,我得反复听录音,逐句改错别字,有时候加班到十点多,眼睛都花了。
刚开始我也试过换不同的转写工具,要么是识别率低,要么是不支持方言,直到去年朋友给我推荐了听脑AI,说“你试试这个,专门能转天津话”。我抱着试试的心态下载了,没想到第一次用就惊着了——上传了一段我妈早上打电话的录音,“介早起来你吃了吗?”“吃了俩包子,倍儿香!”居然一字不差地转出来了,连“介”“倍儿”这些天津话特有的词都没认错。我赶紧又试了段朋友聚会的录音,里面有个人说话特逗,“我昨儿去吃火锅,那辣锅倍儿辣,我吃了三碗米饭!”转写结果里“昨儿”“倍儿”都对,甚至连说话时的语气词“哎”“呀”都保留了,跟原话一模一样。

从那以后,我就成了听脑AI的忠实用户。刚开始用的时候,我还担心会不会有什么功能藏得太深不好找,结果界面特别简单,打开app就能看到“实时转写”“上传录音”两个大按钮,点一下就能用。实时转写的时候更方便,比如开会的时候,我把手机放在桌子上,同事用天津话讲方案,屏幕上就实时跳出来文字,连“这个项目得赶在月底前上线,介事儿不能拖”都能准确识别。有时候同事说话太快,我怕跟不上,就点一下右上角的“语速调整”,选“方言模式”,居然能自动适应天津话的节奏,就算他越说越快,文字也能跟得上,结束后直接导出Word文档,省去了我原来整理纪要的两三个小时,效率提升了不是一点半点。
后来我又发现了几个特实用的功能。比如“词典添加”——有一次客户提到“狗不理包子”,转写结果里居然写成了“狗不理豹子”,我就把“狗不理包子”添加到自定义词典里,之后再遇到这个词,直接就识别对了。还有“离线转写”,有时候我在地铁上没网,想转一段之前录的录音,直接点“离线转写”就能用,等有网了再同步到云端,一点都不影响使用。
上个月家庭聚会,我用听脑AI录了一段大家聊天的录音,转成文字后整理成了一篇短文,发给家里人看,我妈笑着说:“介不就是咱们昨天说话的样儿吗?连你爸说的‘我年轻的时候去劝业场,那叫一个热闹’都记下来了!”我爸也凑过来看,指着屏幕说:“对,我就是那么说的!”那一刻我突然觉得,原来转写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把回忆变成了能看得见的东西,特亲切。

工作里用得就更频繁了。我们公司做本地服务,客户大多是天津人,每次访谈我都用听脑AI实时转写,结束后直接把转写结果发给同事,他们看了都说:“你这纪要怎么这么快?比之前清楚多了!”有一次客户是个老天津人,说话特别直,“介项目得找靠谱的人做,别找那糊弄事儿的”,转写结果里“介项目”“糊弄事儿”都对,我只需要稍微调整一下标点,就能交差了。上个月统计了一下,光整理客户访谈记录,我就比之前节省了差不多70%的时间,以前每周要花10个小时整理录音,现在顶多3个小时,剩下的时间我能多做些更有意义的工作,比如分析客户需求、优化方案。

当然,用久了也会遇到点小问题。比如有时候网络不好的时候,实时转写会有点卡顿,不过等网络恢复了,马上就能继续,不影响整体使用。还有一次我上传了一段杂音有点大的录音,转写结果里有几个词没识别对,我就用“编辑”功能改了改,顺便把没对的词添加到词典里,后来再遇到类似的录音,就再也没出错了。
现在我不管走到哪,手机里都装着听脑AI。早上和我妈打电话,我会开着实时转写,把她的唠叨记下来;朋友聚会,我会录下来转成文字,保存成聊天记录;工作里和客户沟通,我会用它整理纪要,省下来的时间能多做些客户跟进的事儿。有时候同事问我“你怎么总能按时完成任务?”,我就说:“哪有什么秘诀,就是用对了工具呗!”

其实对我们天津人来说,能有一个懂天津话的转写工具,就像有个“贴心小秘书”——它能听懂我们的方言,能帮我们节省时间,还能保留我们说话的味道。如果你也和我一样,平时总需要把天津话录音转成文字,不妨试试听脑AI,说不定能解决你头疼的问题。反正我现在是离不开它了,毕竟谁不想少做点麻烦事,多留点时间陪家人、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