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1年,在一位上海集邮者要求返还全年邮票预订款利息的促成下,生肖邮票的赠送版在2004年首次发行,这也是如今生肖邮票公告中版式三的俗称。
按照邮政的发行公告,这枚赠送版是用于“赠送给预订全年纪特邮票预订户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分析预订量时,都是根据版式三的发行量来计算的。

在使用这个数据时,其实大家都有个心照不宣的前提,那就是版式三的发行量等于真实的新邮预订量。
可在今年开启的2026年新邮预订中,邮政把预订量最大的年册截止日期延长到了2026年9月30日,那么有意思的事情就出现了:9月30日才截止的年册预订,该如何确定5月8日就已发行的赠送版发行量?


毕竟中间隔着4个月的空窗期,一旦5月8日赠送版发行后再出现大量预订户,那么新增预订户的赠送版该从哪里供应?
解决办法无非两个:一是在9月30日年册预订结束后,根据新增预订量再次印刷一批赠送版供应给新增年册预订户。

另一个办法则是在5月8日前预估出总预订量,然后超量印刷出一部分赠送版,再在年册发行后补上这4个月中的新增量。
虽然有两种选择,但两种选择都会产生非常不好的后果。办法一可以保证赠送版发行量与最终预订量的完全一致,但相同的邮票分开两次印刷,必然会引发关于邮票“再版”的讨论。

办法二则杜绝了“再版”的情况,可原先所公布的根据预订量制作赠送版的说法,则会变成另一种信任危机,甚至会引发大家关于已发行的22个赠送版,是否真的是按预订量来印刷的怀疑。
看似两个解决办法,却形成了两头堵的情况,也许在制定2026年新邮预订规则时,确实没人想到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在敏感的发行量面前,就必须认真且严肃的进行对待。

前几年网上就流传出不少整包未开封的赠送版照片,当时就有很多人对其是否真的按预订量来印刷表示过怀疑,毕竟赠送版的面值不计入总售价,没有结算价,是不是意味着印刷量也就没有了控制?
其实这次赠送版所遇到的问题同样适用于2026年9月30日前所发行的纪特邮票,只是套票的发行量比赠送版要高出许多,所以有足够的预留空间。

而赠送版则必须做到与预订量保持完全一致,而这多出来的4个月预订时间,就成了前有狼后有虎的独木桥,怎么选都没有完美的结局。
当然也不是没有损失最小的办法,那就是将赠送版的印刷发行时间改到9月30日年册预订结束之后,这样就能很好的避开以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了。

从这件事也能看出,除了预订和自提外,纪特邮票在发行时还留了很多库存没有销售,所以每次新邮在网厅销售时都会很快售罄,一副供不应求的样子。
可这些邮票终究会流向市场,既然管不住深度打折邮票的流出渠道,何不放开新邮的销售,满足需求的印量才是供需平衡的基础,剩下的收藏和炒作部分,大可交给更加专业的人群操作,老是藏着掖着,等涨了自己就放到高价商品册里卖,如果跌了, 就逼着基层邮局打折倾销给大户,商品化的邮票一定会反噬邮资凭证的使用领域,这种恶性循环总要有个打破闭环的开始,何不自己先迈出第一步博个好名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