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露营、爬山,本想享受自然
却常被突发皮肤问题打断
——
草地里的蚊虫咬出红肿包
灌木丛的植物蹭得胳膊又痒又烧
树林里的蜱虫悄悄附着在身上

很多人要么乱涂药膏、要么硬抓
反而让小问题变严重
这份皮肤科医生整理的“10分钟应急清单”
覆盖3类高频问题
帮你快速缓解不适、不耽误游玩
蚊虫叮咬:先止后护,别让小疙瘩变感染
广东户外的蚊虫格外“活跃”,傍晚的湖边、山区潮湿的树林里,蚊子、蠓虫、隐翅虫随处可见,被叮咬后轻则痒得钻心,重则红肿起水疱,处理要分两步:

图源:千库网
3分钟快速止痒:先用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反复冲叮咬处10~15秒,把蚊虫残留的唾液冲掉(这是痒的主要原因);如果带了冰袋,裹上2层纸巾敷在患处,每次敷30秒、停10秒,重复3次,能快速压下红肿——别直接贴皮肤,尤其老人小孩,容易冻伤。
2分钟精准用药:普通瘙痒就涂炉甘石洗剂,薄薄一层能形成保护膜,减少抓挠的冲动;要是红肿超过1厘米,还有点疼,就用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取黄豆大小涂一层,每天最多2次,连续用不超过3天,避免长期用刺激皮肤。

图源:AI
3个误区别踩
① 破皮的叮咬处别涂风油精、花露水,酒精和香精会蜇得疼;
② 别忍不住抓,抓烂了容易感染,长出小脓包;
③ 真出现渗液或结痂,赶紧用碘伏消毒,没好转就去看医生。
植物接触:先清再退,别让过敏扩散
徒步时胳膊、小腿很容易蹭到路边植物,尤其是漆树、荨麻、猫眼草这3种“致敏高手”,接触后1~2小时就可能发红、起疹子,甚至冒水疱,处理核心是“尽快清掉汁液”:

图源:AI
5分钟紧急清洁:发现蹭到可疑植物,立刻用肥皂水(或弱碱性沐浴露)搓洗接触部位,手指缝、手腕这些褶皱处要重点洗——多数致敏植物的汁液是酸性的,肥皂水能中和,减轻过敏。要是附近没水,先用酒精湿巾擦几遍应急,到了有水源的地方再彻底冲洗。
5分钟缓解过敏:只是轻微发红、痒,就用冷毛巾(或冰好的矿泉水瓶裹毛巾)敷,每次5分钟,敷2~3次,灼热感会减轻;之后涂含糠酸莫米松的药膏,薄涂一层就行。要是起了水疱,千万别挑破,容易感染,直接去医院处理。
认对危险货物
漆树叶子是羽状复叶,秋天会变红,汁液沾到就容易肿荨麻的茎秆有细刺,碰到会瞬间刺痒猫眼草茎秆直,顶端开黄色小花,汁液沾皮肤会烧得慌,看到这些植物记得绕着走蜱虫叮咬:科学拔虫,别留“隐患”
蜱虫常躲在树林、草地的草叶上,喜欢往头皮、耳后、腋窝这些隐蔽地方钻,叮咬后可能传病,关键是“完整拔出来,别留口器”:

图源:千库网
5分钟正确拔虫:用细镊子紧紧贴住皮肤,夹住蜱虫的头部(不是圆滚滚的身体),然后垂直向上匀速拔,全程别转、别拽——夹身体容易把蜱虫夹破,体液留在皮肤里更麻烦。要是没带镊子,就用蘸了酒精的棉签按住蜱虫头部,等它松口再轻轻拿下来,别硬扯。
5分钟后续处理:拔完后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叮咬处和双手,仔细看皮肤有没有黑色小点点(那是残留的口器),自己取不出来就24小时内去医院,别自己用针挑。
2个禁忌+1个提醒
千万别用烟头烫、涂风油精,蜱虫受惊会分泌更多毒液。
别用手直接碰蜱虫,处理完马上洗手。
拔虫后观察1-2周,要是发烧、没力气、叮咬处周围出疹子,赶紧去医院查,警惕蜱传疾病。
随身“皮肤急救包”,我们可以做什么?
出门前装个迷你急救包,能应对大部分突发情况,推荐带这5样:
迷你碘附棉片:独立包装,拆开就能消毒伤口,防止感染;10ml小瓶炉甘石洗剂:不刺激皮肤,蚊虫咬、植物蹭后痒,涂一点就缓解;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小支装不占地方,红肿、轻微过敏都能用细头防滑镊子:专门用来拔蜱虫,尖头能精准夹头部,不容易残留;冰感降温贴:遇水就变凉,能当临时冰袋用,缓解红肿灼热。
图源:千库网
国庆户外玩,遇到皮肤问题别慌,先按清单应急处理。要是出现红肿范围变大、疼得厉害、发烧,或者症状3天没好转,别拖,赶紧去皮肤科或急诊科看医生。把这份清单存好,自己或家人出游时翻出来看看,能少遭不少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