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70年代人们是怎么生活的?看完这24张老照片,瞬间明白了!

有人说,70年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年代。有很多难忘的记忆符号:生产队、知识青年、挣工分、大食堂、中山装、粮票、三转一响等,

有人说,70年代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年代。有很多难忘的记忆符号:生产队、知识青年、挣工分、大食堂、中山装、粮票、三转一响等,记忆犹新。

在质朴的环境中,人们过着简单却充实的日子。那段岁月,有太多的故事,让人难以忘怀。

也有人说,70年代太苦了,物质条件不充裕,文化生活也很匮乏,人比较迷茫,只知道干活。大街上,到处是蓝色中山装、自行车。所以不值得怀念。现在才是最好的时代,不接受反驳!

我们站在当下的视角,重新审视那段岁月,我们看到它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最感同身受。要我说,人们怀念的其实不是70年代,而是自己逝去的青春岁月!

70年代,人们出远门都会选择坐绿皮火车。火车很慢,晃晃悠悠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目的地。这些缓慢的节奏,反而让人更珍惜相聚的时光。车站候车室里,全都是穿着蓝色中山装和绿军装的乘客。

70年代,工人社会地位高。国营工厂的车间里,机器昼夜轰鸣。一名老工人身穿工作服,正在操作车床。每月工资单上的数字精确到分厘,脸上的笑容很朴实。

空格外国人的出现在广场上,吸引了不少人围观。那时候信息没有现在发达,很多人是第一次见到外国人,每个人都很好奇,外国人也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友好。

70年代,在广州电影院售票处,很多年轻人在卖票。在那个年代,大城市里有电影院。影院循环播放的《地道战》《地雷战》成了全民共同的记忆符号。而在一些乡下,都是电影放映员到村里放露天电影。人们看电影,高兴得像过年一样。

70年代,正值五一劳动节,北京颐和园里游客众多。五一游园是人们庆祝节日的方式之一,每个人都很开心。70年代的人们,拥有一种独特的乐观精神。

这张照片拍摄于城市街头,高楼大厦很少,街上汽车也不多,因此不会发生堵车现象。人们出行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

70年代,不少外国人来到中国考察。广州东山区烟墪路幼儿园的孩子们,站在校园门热情欢迎外国友人前来参观。

在小学的课堂上,一名学生被老师点名,到讲台上带领大家读黑板上的拼音字母。一般能上讲台的,都是学习好的。

70年代,邮政局门口,墙壁上挂着绿色的邮箱。那时候,还没有手机和网络,人们都是通过电报或写信交流沟通。

在一所小学校的游泳池里,孩子们正在联系游泳。当时有这样条件的,一般都是在大城市的学校里才有。

在一所学校的阅览室里,两名女生正在读报纸。在那个年代,很多学校和单位,都有这样的报夹,这画面太有年代感了。

70年代,在一座寺庙里,不少香客来到这里祈福,希望自己和家人顺遂。桌上摆满了供品,大殿前青烟缭绕。

70年代,南方一个村子里,一户人家门口堆放着很多红砖,想必是准备建新房。

70年代,课间十分钟,一些外国人来到小学校参观,孩子们好奇地围观。几个女生爬上架子观看。

几名乐师正在演奏不同的乐器,有的乐器还真叫不出名字。从身后橱窗里展示的乐器看,这应该是一家乐器店。

70年代,北京八达岭长城脚的停车场上,有各种车辆,而且游客还真不少。现场还有戴红袖章的工作人员在维持秩序。

这张照片,拍摄于一所民族大学。来自各个少数民族的学生们,穿着各自民族的传统服装,欢迎外国友人来校参观。

这张照片,也是拍摄于70年代的广州街头,沿街门店都在开门营业。街角的弧形骑楼上,有巨大的红五星,立柱上写着时代标语。

两个外国人聘请一名导游,参观一处景点。他们对中国古典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大殿古朴,巍峨壮观,看上去有些年头了。

70年代,街边一家蛋糕店里,顾客络绎不绝。店门口的玻璃橱窗里,展示着造型精美的蛋糕样品。

70年代,人们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一个露天剧院里,新亚歌剧团的演员正在台上表演。台下挤满了观众,喝彩声不断。

70年代,年轻人最向往的是拥有一辆永久牌自行车。大街上到处都有存放自行车点,有专人看车。

结束语:回望那段岁月,粗粝中藏着温情,清贫里透着希望。更是一个充满激情和希望的年代。70年代,有太多难忘的人和事,让人刻骨铭心!教会了人们珍惜当下、勇敢追梦的道理。那么,你的70年代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