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凭一己之力得罪整个省?知名教授公开嘲讽广东,地方官媒强势回怼

“非常反感广东人!看着就恶心!”5月26日,羊城晚报记者联系到炮轰广东人的教授,这位知名教授依然认为,广东人在餐厅吃饭用

“非常反感广东人!看着就恶心!”

5月26日,羊城晚报记者联系到炮轰广东人的教授,这位知名教授依然认为,广东人在餐厅吃饭用开水烫碗消毒的行为非常愚蠢,甚至让人觉得恶心!

广东网友纷纷回怼:这位教授,我光顾着烫碗,忘记烫你了!

1

去餐厅吃饭用开水烫餐具,早成了不少人心里的 “安全感仪式”,尤其是疫情之后,这操作更是随处可见。

大家拆开塑料包装,往碗里浇上滚烫的开水,看着热气呼呼往上冒,总觉得这下细菌全被烫没了,吃饭都能多吃两口。

这习惯在广东尤其盛行,老广们管这叫 “啷碗”。不管是装修气派的高档酒楼,还是烟火气十足的街边大排档,餐前服务员都会默契地端上一大盆开水。

街坊邻里围坐一桌,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利落地冲洗碗筷,动作行云流水。

老一辈常念叨 “病从口入”,这么一套流程下来,既遵循了礼,又讨了个卫生安心,吃起饭来心里才踏实。

可谁能想到,这么稀松平常的举动,竟被某知名教授批得一无是处。

这个教授就是《细节决定成败》的作者汪中求。

在最近的一次论坛演讲时,汪中求汪教授描述自己目睹广东人烫碗的场景:

一坐下就拆塑料膜,拿起茶壶往碗里倒滚水,还拿着茶杯反复冲淋筷子,桌上摆着的大盆里,漂着洗碗水、塑料膜,看着就让人直犯恶心!

他不仅质疑这种做法的必要性,称 “高温消毒是心理安慰,根本没用”,

更将其上升到地域性格批判:“广东人太迷信传统,缺乏现代科学素养,这种习惯简直愚蠢又恶心。”

2

这番话经短视频平台剪辑传播后,短短几个小时就登上了热搜榜,随后迅速掀起舆论风暴。

别说广东人听了冒火,全国网友看了都纳闷:不过是用餐前烫个碗,怎么就成了 “地域黑” 的靶子?

网友们忍不住质疑:这位教授到底是闲着没事 “点地图炮”,还是想靠争议博流量?

评论区里,广东网友的怒火几乎要 “冲破屏幕”:“教授,我光顾着烫碗,忘了给您脑袋也消消毒了!”

“估计是来广东吃饭时误喝了洗碗水被笑,面子挂不住才恼羞成怒吧?”

更有网友翻出汪教授过往言论 “打脸”:“您一边在视频里讲‘宽容比自由更重要’,一边用‘恶心’攻击地域习俗,这就是您说的宽容?”

不少非广东网友也看不下去,主动为烫碗习惯 “站台”:“我一北方人都觉得这习惯挺好,至少看着干净放心。”

还有上海的网友留言:“我住的小区楼下大排档,老板都会主动提供烫碗的开水呢。“

更有住酒店的网友现身说法:“见过太多客人在盘子里吐痰、扔鼻涕纸,自己烫一遍餐具真的能减少心理阴影!”

还有医学爱好者较真儿:“就算水温达不到 100℃,80℃的热水冲淋 30 秒,也能杀灭大部分大肠杆菌和葡萄球菌,怎么就‘毫无科学依据’了?”

从实际数据看,烫碗的卫生价值虽不像 “灭菌” 那么夸张,却也绝非无用功。

某机构实验显示,烫碗后餐具表面菌落数平均降幅达 65%,尤其能有效去除油污和洗涤剂残留。

央视《生活圈》曾做过测试,发现 100℃开水烫 5 秒可使餐盘菌落数下降 30%—— 这对抵抗力较弱的老人、儿童来说,已是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

更何况,全国超 40% 消费者都有 “二次清洁餐具” 的习惯,华北、华东等地同样普遍,根本不是广东独有的 “陋习”。

3

网友们更愤怒的,是汪教授将个人感受上升到 “地域性格缺陷” 的逻辑。

有人犀利指出:“按这标准,北方人吃饭前爱用纸巾擦碗是不是也该被批判?西北人吃手抓肉不戴手套是不是‘不文明’?”

这种用显微镜挑刺、用放大镜抹黑的做法,本质上是对地域文化的傲慢与偏见。

值得玩味的是,汪教授著作《细节决定成败》中反复强调 “尊重细节”。

但在现实中,他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细节 —— 每个地域的民俗背后,都藏着一方水土的生存智慧。

广东人烫碗的习惯,既源于对 “病从口入” 的警惕,也蕴含着广府文化中 “以礼待人” 的传统 —— 早茶桌上,长辈为晚辈烫碗是关爱,朋友间互相冲淋餐具是默契。

这种充满生活温度的细节,岂是一句 “愚蠢恶心” 就能否定的?

如今这场风波,早已超越了 “烫碗有没有用” 的争论,暴露出公共人物言论的边界问题。

当学者放弃理性探讨,转而用情绪化表达制造对立,失去的不仅是公信力,更是对多元文化的基本尊重。

对于这件事,大家怎么看,你们吃饭前会烫碗吗?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