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算力赛道爆出“国产惊雷”!国内AI芯片龙头寒武纪子公司行歌科技确认,新一代车载AI芯片已进入量产倒计时,峰值算力直飙800TOPS(INT8),支持多模态感知融合,通过车规AEC-Q100认证,2026年将批量供应智能驾驶算力模块。消息一出全网震动:“国产算力终于碾压英伟达Orin!”“智能驾驶卡脖子要破局,车企不用再看外企脸色!”投资者沸腾:“车载芯片市占率冲20%,订单排到2027年,市值要飞!”
行业讨论彻底刷屏,看涨逻辑密集涌现:“技术太硬核,800TOPS比Orin高2倍多,多芯片互联时延还低20%!”翻出实测数据的网友直呼:“适配L3级自动驾驶,连续运行200小时零故障,复杂路况识别率超98%!”从业者感慨:“以前高端车载算力100%靠英伟达,现在寒武纪能接车企大单,国产芯终于硬气了!”甚至有博主断言:“2026年抢下英伟达30%份额,国产算力主导智能驾驶!”
狂热背后,4个关键现实必须戳穿
1. 800TOPS=算力顶尖?错!精度掺水,核心场景差60%
寒武纪的算力数据确实亮眼,但800TOPS是INT8整数精度算力(仅适用于基础图像识别),而智能驾驶核心的高精度感知、决策需FP16浮点精度,其FP16算力仅85TOPS,远低于英伟达Orin-X的200TOPS(INT8)与50TOPS(FP16) 。在L4级激光雷达点云处理场景中,寒武纪芯片处理延迟比Orin高40%,实际算力性能差60%,“算力顶尖”纯属偷换概念。
2. 2026供智能驾驶=核心供应商?局限!仅辅助模块,占比不足4%
所谓“批量供应”暗藏水分:寒武纪2026年交付的仅为L2+/L3级辅助驾驶低算力模块(如环视摄像头感知),单台车模块价值约1800元;而L4级核心决策模块(价值超1.2万元)仍由英伟达Orin独家垄断。其合作车企仅处于“验证落地期”(如与一汽的战略合作尚未批量交付),按2026年国内车载芯片总需求测算,供货量仅占3%-4%,连“次要供应商”都算不上。
3. 算力拉满=实用?功耗爆表,车规适配难
芯片满负载800TOPS时功耗高达75W,远超主流车规芯片50W的功耗上限,需额外加装散热模块,单车成本增加260元以上。而英伟达Orin在200TOPS(INT8)算力下功耗仅45W,无需额外散热设计。若寒武纪芯片降功耗运行,实际可用算力仅350TOPS(INT8),无法满足高端车型1级能效要求,“高算力”实用性大打折扣。
4. 硬件强=能落地?软件生态拉胯,适配成本高
智能驾驶芯片更靠软件算法栈支撑。寒武纪车载软件适配率仅为英伟达的1/3,缺乏激光雷达专用加速指令集,车企需额外投入1.5-2亿元定制开发,适配周期长达10个月。而英伟达Orin配套完整的Drive OS生态,算法适配率超90%,车企可直接调用,“硬件强但落地难”成致命短板。
这3个硬核价值无可替代
1. 填补中高算力空白,打破辅助驾驶依赖:此前L2+/L3级辅助驾驶中高算力芯片80%依赖进口,寒武纪突破后,国产该类芯片国产化率从15%升至30%,2025年已拿下一汽、哪吒等车企超8亿元订单,终结“辅助驾驶算力无国产”的局面。
2. 拉动供应链升级,夯实产业根基:通过量产带动国内供应链突破——中芯国际12nm车规晶圆良率从88%提至93%,长电科技车规级封装良率提升至95% ,国产AI芯片材料使用率从60%升至78%,形成“芯片拉动物料”的良性循环。
3. 积累场景经验,瞄准高端市场:借辅助驾驶订单积累车规认证经验,已启动FP16高算力芯片研发(目标算力150TOPS,功耗50W),同步推进与华为ADS的算法适配,2026年车载芯片收入预计突破12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从2025年的13%升至20%。
客观看待:是破冰不是领跑
寒武纪车载芯片进入量产倒计时、供货智能驾驶,是国产AI芯片在车载领域的“关键破冰”,但绝非“碾压级超越”——核心精度算力落后、仅覆盖辅助场景、软件生态待完善,更像“国产算力站稳智能驾驶辅助赛道的入场券”。
对投资者:别盯“800TOPS算力”炒作,重点看2026年车企交付量、FP16芯片研发进度、软件适配率能否冲45%;对行业而言,它倒逼英伟达Orin中低端型号降价12%,加速了车载算力国产替代进程。
国产车载AI芯片崛起非一蹴而就,寒武纪的突破值得肯定。唯有突破高精度算力、成熟软件生态两大难关,才能从“辅助驾驶玩家”成长为“全场景算力巨头”,真正在全球车载算力市场掌握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