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很多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周围人的脾气好像都变大了。地铁里,眼神稍微对上一点,就能吵起来;朋友圈里,说句话稍微不合时宜,立马有人跳出来“教育”你、“纠正”你。网络上,人人都是审判官,一言不合就狂喷互怼、恶语相向。
有人说这是因为经济压力、生活重担、社会竞争……这些也许都是答案,但不是唯一的,甚至不是最深层的答案。真正的残酷真相是:我们都在用尽全力,去抵抗一种深到骨子里的恐惧——“我好像不重要了”!

仔细想想,我们活到现在,有多少时间是在为“标签”而活?
名校毕业、年薪百万、公司高管、有房有车……这些标签,曾经像一件件华丽的铠甲,给了我们安全感和存在感。我们曾经相信,只要拥有它们,我们就“对得起自己”,就能“被世界认可”。
但现在呢?你辛苦考上的名校,可能一毕业就面临“职业不匹配”,你的学历突然不值钱了。
你努力爬上去的职位,可能一次技术迭代、一次行业变革,就让你面临失业,你的努力突然白费了。
你曾引以为傲的身份,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变得像一张随时可能被吹走的废纸。
当“标签”崩塌时,我们的“存在感”也随之崩塌。
我们发现,自己原来不是那个光鲜亮丽的“角色”,我们只是一个“不知道自己是谁”的、焦虑的普通人。
二、攻击别人,是内心“不重要感”的呐喊一旦你失去了稳定的“身份船锚”,你就会在“我是谁”的漩涡里打转,陷入一种极度的“不重要感”。
这种感觉太难受了,它会让你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是失败的。
人为了活下去,会本能地寻求“确认感”。既然我无法通过努力工作、创造价值来获得“正向存在感”,那么,我就去寻找“负面存在感”!
怎么找?攻击别人啊!当你在网上痛批一个“成功人士”的缺点时,你是不是心里有一点点优越感?“他也不过如此!”;当你在群里对一个“傻白甜”进行嘲讽时,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清醒又睿智”?
看清了,这种攻击不是因为你正义,也不是因为你真的比别人高尚,而是你内心那个“不重要”的小孩,在用最尖锐的哭声,向世界证明“我还在!我在的地方,还能制造声响!”这种通过贬低别人获得的“存在感”,虽然虚假得可怜,但它却会让你上瘾、空虚沉沦。
你在网络上扮演着“审判者”,在现实中却是一个随时可能被击垮的“受害者”。这种“双重人格”,就是我们社会戾气冲天的核心发动机。

如果你不想再被这种虚假的戾气和无休止的内耗消耗掉,就必须完成一次彻底的自我变革。
别再问世界“你怎么看我”了,去问自己“我到底是谁?”
1. 把焦点收回来:认清你自己的“人性”
你首先要认识到,你不是一个“不重要”的失败者,你只是一个被时代浪潮抛起来又摔下去的普通人。
停止对自己的苛责。 当你看到自己有戾气时,别急着批判,告诉自己:“这只是我的焦虑在说话,这不是真正的我。”
用宽容对待别人的戾气。 当你看到有人在攻击你时,你不用愤怒,你只需要在心里默念:“哦,又一个在焦虑中挣扎的可怜人。”
当你不再把别人的攻击当成对你价值的否定时,你就赢了第一步。
2. 停止“外部供血”:找到你的“精神支柱”
你的人生不能完全依赖外界的“供血”:领导的赞扬、朋友的羡慕、伴侣的爱意……一旦“血库”断了,你就休克了。
你需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核能站”。这跟钱无关、跟职位无关。它可以是你坚持了十年的爱好、是你奉行的某套哲学思想、是你发自内心想去帮助别人的那份善意。
问自己三个问题:
在没有观众时,我最想做的是什么? (你的纯粹兴趣)
什么事情是我觉得“非做不可”,哪怕不赚钱? (你的核心价值)
我最看重自己身上的哪种品质? (你的内在确定性)
将你对自己的认可,建立在你的“内核”上,而不是你的“外壳”上。
3. 真正的强大,是从“疗愈自己”开始
我们身处的时代,不需要更多的“审判官”和“键盘侠”了。它需要的是“疗愈者”。
记住一个简单的道理: 你想证明自己很强,不是通过把别人拉下来来实现的,而是通过把自己提上去来实现的。

当你不再需要通过“攻击别人”来证明自己清醒、高尚、有价值时,你就真正强大了。从现在开始,把伸出去批判别人的手,收回来,用来拥抱和建设自己的内心。弥漫在社会中的戾气,正在等待每一个“觉醒的个体”,去治愈它。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