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论中国最有名的民居建筑,那当属四合院了。但一提起四合院估摸着大家不约而同地就会想起老北京那一座座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小院落,和院落间那些名字相当接地气的老巷子。
自古以来,中国便有阖家同住的传统,而最适合中国这种几世同堂居住的宅院便是合院式住宅。所谓合院式建筑便是以正房、倒座、东西厢房四组房屋四面合围成一个“口”字型的院落建筑,房围四方而中心则是一个露天院落便是其特色。可以说老北京的四合院便是最有名也是最典型的合围式院落了。
老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让人记忆深刻,一方面在于数百年来北京作为帝都所备受的关注。还有一方面则是北京四合院悠久的历史。

据传北京的四合院群落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元代立朝时将北京设置为两大都城之首,称为大都。为鼓励当时的达官显贵和富商到城内定居,特颁布了每户占地可达八亩的优惠政策,以此吸引了一大批显贵入城定居,而这就是北京四合院群落的雏形。
但若要说起中国合院民居的历史,最早便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了。
中国目前考古上发掘出最早的庭院建筑是距今3800年左右的夏朝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不过最早的合院建筑则是位于陕西岐山凤雏村的周代遗址,距今3000余年。据考据,这座合院估计就是当年周文王的宅邸,因此亦被称为文王大宅。
这座宅院,分为前后两个院子,前面的院子为正堂,一般用于会客和礼仪场所,而后院则是主人及家眷的居所,四周则是围绕一圈房屋合围,整座房屋呈现“口”字型布局。从出土的遗迹来看,这座合院的建筑形式已经相当的丰富,且在宅院的门口还设有一道影壁,使得整座宅院显得分外庄重神秘,可见这座文王大宅已经具备了后世宅院的形制了。
到了春秋时期,原本“口”字形的合院发展出了第二进的院落和垂花门,这就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格局了,整座建筑呈现出的是“日”字型的格局,这便是二进院。

汉代之后合院的规模又逐渐发展为三进院的格局了,其特点是在原本的“日”字型布局上发展出前院、正院和后院的“目”字型格局,相对来说规模更为宏达,且功能跟家的起源,一般见于官宦人家住宅。在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画像砖中就有当时合院的体现了。
时至魏晋和之后的隋唐,合院建筑便已经是当时的主流住宅了,只是相对来说形制也变得更加的丰富了。而宋代的《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中就画有许多合院建建筑,直观的体现了宋代合院建筑的形制。此时的合院在前堂和后室之间,多用“工”字型的回廊进行连接。这种形制在元朝的时期也得到了继承。
合院建筑发展的巅峰时期则是在明清时期。此时的合院建筑的发展已经完全成熟,可以说每个南北地域的四合院都具备了自己鲜明的风格,可以说我们如今印象中的四合院基本就是这个时期的形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