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若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有些道理讲透了、讲烂了,再讲也讲不出什么新意了。但该讲还是得讲。
今天讲,明天讲,没啥用;今年讲,明年讲,也许也没有用。但只要一直讲,可能多少还有点用。
减负,就是这样的道理,需要一直讲。
文|剑客楚
图|大唐
编辑|剑客乐山
小刘同学,在军校期间,品学兼优,能力超强。毕业下部队后,直接留在机关当干事。
去年,被调到窗口连队任指导员。
我不禁为他感到高兴和自豪。干事干事,就是做事。但光做事还不够,还得到基层去,接受摔打和磨砺。
而且,小刘这样的优秀军官,摔打得狠,磨砺得好,基层一线才会成为大展拳脚的舞台。
没想到,今年给他打电话,像变了一个人,情绪比较低落。对立志干出一番事业的想法,也没有那么迫切了。
这是什么情况?我感到惊诧和不解:明明信心满满,怎么就沮丧了;明明踌躇满志,怎么就消沉了;明明大有作为,怎么就退缩了。
当我用几十上百个理由质疑时,他沉默以对。过了一会,才淡淡地说:基层实在是太忙,太累了。
我问,基层太忙,机关不一样忙?以前,在机关熬夜点灯、加班加点,没听你吐槽半个忙字;到基层才一年,怎么这点苦和累,就把你撂倒啦?
小刘马上答道,不是吃苦受累的问题。
确实,这个我相信。在军校,他是优秀学员;下部队,他是优秀机关干部。
他做事踏实,干事认真,思维活跃,能力极强。领导交办的事,总是能够按照时间节点,保质保量完成。
而且,还谦虚谨慎,低调务实,与同事相处融洽,深受领导的喜爱和好评。
小刘缓缓地解释,基层和机关的忙,是两回事,两种忙法。就像比较苹果和梨子的重量——机关是脑力型高压,基层是事务型过载。
他说,原来在机关当“笔杆子”,多少能锻炼下人,刮起“头脑风暴”,迸发“思想火花”。
而且,这是他的喜好和特长,累并快乐着。
到了基层,每天的时间被占得满满的,开会、迎检、补资料,参加各类集训……
说起集训,作为基层主官,他从6月份到现在分别参加了单位的正副书记培训、管理骨干集训,直接不在位一个月。说起来哪个集训都是必须参加的,也都是意义重大的,但是单位这一个月也真是缺人。想请个假不参加集训,机关说不能以忙为借口,谁都忙。
他说基层的忙,对身体和心力是极大的消耗。
我疑惑不解?比如——
小刘答道,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刚准备下班回家,就收到统计上报的通知,下周一上班就要交,没有给基层留时间。
周末电话不停。家属问,怎么这么忙?我脸红心跳,不知该怎么回答。只能敷衍道,部队的事,不要多问,不能多说。
小刘反问,我这一年到头,至少半个月才回一次家。父母照顾不上,妻儿陪伴不了。工作嘛,忙到兵都没时间带,单位建设没时间搞,你说这种忙,有啥意义?
我无言以对。
基层负担重,确实是个问题。
从上到下,都想解决,一直也没解决。
有时候跟道理比,现实复杂一百倍。而我们身在其间,感到很微妙,很感性,很魔幻,很生动,也觉得很无聊、很无趣、很无奈、很无力。
其实,不止是我们有这样的困扰。
1952年秋,中共中央西北局调查组调研发现,咸阳一区从7月至10月,区干部因经常开会及配合工作太多,导致中心任务未如期完成。对此,区乡干部怨言颇多:“自上而下一级逼一级,自下而上一级怨一级,一级哄一级”。
1953年3月,毛主席起草了《关于解决区乡工作中“五多”问题的指示》。认为西北局调查组的报告,集中反映了党政组织在农村工作中任务多、会议集训多、公文报告表册多、组织多、积极分子兼职多的“五多”问题。
毛主席强调,凡妨碍农民进行生产的工作任务都必须避免,不能对农民施以过多的干涉。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多”问题,也是历史上破天荒的一次。
纠治“五多”问题,为基层减负,毛主席提供一个解决的方法,那就是:集中。
比如说,解决会议多的问题,把众多的会议融合到一块来开,把众多的文件集中到一个来发,把众多的任务归结到一起来做,把众多的要求集中到一次来提,杜绝一些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创新,让工作回归本质。
这个办法,现在在某些领域,仍然适用。
随着时代发展,“五多”问题也在不断演化、变异,时不时透着“新鲜感”。
如旧“五多”:会议多、文电多、工作组多、检查评比多、上层活动多。近年来,随着反“四风”改作风深入推进,旧“五多”现象有所遏制,但新“五多”又生,即座谈多、集训多、背记多、簿册多、索要材料多。
更揪心的是,旧“五多”缀着新“五多”,新“五多”助推旧“五多”,一个“多”带出几个“多”,任务与活动相伴,评比与检查相随,基层忙乱,越忙越乱。
有网友说,对应“五多”,还有“五怕”:一怕会议连环套,二怕材料催着要,三怕周末通知到,四怕题多背不了,五怕座谈冒了泡。
可以说,“五多”问题危害极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官兵对改革的“获得感”,已经到了不得不改、不能不改的地步。
比如说现在新条令要求减少五多,结果为了学习减少五多等条令改点,我们的战友挑灯夜战,备考条令考核,如果实打实的考理解也行,大部分单位组织的条令考核连标点符号错别字等问题都在纠结。搞错了出发点的学习,又变成了新五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此,小刘同学有着亲身的体会与思考,值得分享。
一是坚持依法抓建。部队建设正规化,本质是法治化。部署工作、开展活动、组织检查,都要有明确的法规制度依据。
“五多”的本质,是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上下各级都要进行“自我革命”,转变思维、职能和方式,坚持依法抓建,推动部队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负担。
二是树牢战斗力标准。军报报道过一则耐人寻味的“满分故事”:某单位接受上级军事理论考核。按规定,成绩超过90分就是优秀。可他们却要求所有人员必须考100分。原因很简单,兄弟单位几天前在考核中,取得参考官兵2人99分、其余全都满分的优异成绩。
有时候在想,这种突击式、运动式,增加基层负担的做法,换来的高分意义何在?未来战争有标准答案吗,中心工作被各类事情冲击的太狠了。
为基层减负,也是这样。
军人的奉献,虽不产出金钱和效益。但每一份努力,都应该是朝着实现强军事业奋进。
三是依靠基层自建。部队建设,既要靠上级帮建,更要靠基层自建。拔苗助长,只会增加忙乱,适得其反。
部队建设,就像种树。你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加强根基营养,定时修枝浇水,根须自然往深里扎。
真正的改变,从来都不是依靠外力。而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把自己还给自己,把别人还给别人。
四是加强关心爱护。军人是最可爱的人,他们不顾小家,是为了报效国家,需要关心关爱。
奋斗不是拿命换钱,而是让生活越来越美好。为基层减负,让军人有忙有闲,既有利于心情舒畅,家庭和美,干事创业,也能够更加自信和坚定地走向未来。
希望不用再谈减负,也祝愿像小刘这样的优秀军官,能够在基层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