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则广告引发网络争议,31%的年轻美国人选择快进听音频,但专家警告超过2倍速会影响理解效果

好莱坞万人迷Glen Powell喜欢常速听音频:"我想以正常人类的语速听人说话。"美国喜剧演员Bowen Yang则喜欢快节奏、轻松的叙述——"你可以直接调到2倍速"——不过他认为1.8倍速是恰到好处的"黄金"速度。
今年早些时候,这两位都出现在了有声读物平台Audible的一则广告中,广告中多位名人分享了他们听书的播放速度。这则广告在网上引发了激烈争论,因为它暗示那些快速听书的人很奇怪,甚至有些变态。"我用2倍速听了你们那带有偏见的广告,"一位TikTok用户说。有些人声称被这则广告"羞辱"了,甚至威胁要取消订阅。
数字媒体消费习惯的代际差异
这场网络风波反映出观众,尤其是年轻人,消费数字媒体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经济学人》和YouGov的调查显示,18至29岁的美国人中有31%会以超过1倍速的速度听音频,而45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只有8%。
苹果和Spotify都为用户提供了快速播放播客的选项。许多报纸——包括《经济学人》——也提供了不同语速的文章音频版本。Netflix在其网页和应用程序中设置了可以调整视频播放速度的按钮。YouTube也有类似功能,并且最近根据用户需求,为高级会员推出了4倍速播放选项。
倍速播放功能节省的时间是惊人的:YouTube声称其观众每天总共能节省超过900年的时间。如果你有一段10小时的旅程,用1倍速听完《劝导》需要8小时13分钟。但如果选择1.5倍速,你就能在5个半小时内听完Anne Elliot的故事,还能有时间听《动物农场》和《小王子》(它们在1.5倍速下分别需要120分钟和80分钟)。
科学研究:倍速播放的认知影响

更快的语速似乎并不会影响听众的注意力集中。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认知科学家Marcus Pearce表示,普通人平均每分钟说150个单词,但大多数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比这要快。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学者们最近进行了一项元分析,研究了以不同速度回看讲座的学生的考试成绩。他们发现,播放速度在1.5倍速以内时,成绩几乎没有差异,但当播放速度接近或超过2倍速时,分数开始明显下降。
对于音频和视频平台来说,提供不同的播放速度选项没有任何坏处:订阅者听的书或剧集越多,广告和销售收益就越好。但对于听众来说,1倍速和2倍速之间的体验差异很大。
"朗读时有节奏、语调和停顿的艺术,"有声读物朗读者Kimberly Wetherell说,"如果你把速度调得太快,你就会失去表演的这部分精髓。"
艺术表达与效率的平衡
修辞往往依赖节奏和停顿来强调和表达意义:比如,很少有演员会快速念完《哈姆雷特》中的独白。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否要加速播放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了。
这种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内容。但这也引发了一个深层次的问题:当我们追求速度时,是否会失去内容本身的美感和深度?
速度与质量的时代选择

倍速播放功能的普及反映了数字时代人们对时间效率的极致追求。从科学角度看,适度的加速(1.5倍速以内)既能节省时间又不影响理解效果,这为忙碌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种趋势也带来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当我们习惯于快进消费内容时,是否还能静下心来品味语言的韵律、停顿的意义和表演的细腻?正如有声读物朗读者所说,艺术表达中的节奏和停顿本身就是作品的一部分。
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根据内容类型和个人需求灵活选择播放速度。对于信息性内容,倍速播放能提高效率;对于文学作品和艺术表演,常速播放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创作者的用心。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学会在速度与质量之间找到平衡,可能比单纯追求效率更为重要。
毕竟,生活不仅仅是关于消费更多内容,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这些内容。在倍速与常速之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关键是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这样选择。
内容参考: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