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宁波5月龄婴儿术后离世:无赢家的医患博弈,藏着彼此的难与痛

五个月,是婴儿攥着拳头感知世界的年纪,是父母怀里温热的呼吸与软糯的啼哭。但对宁波的邓女士一家而言,这个月龄永远定格在了1

五个月,是婴儿攥着拳头感知世界的年纪,是父母怀里温热的呼吸与软糯的啼哭。但对宁波的邓女士一家而言,这个月龄永远定格在了11月14日那个漫长的夜晚——早产女儿因“房间隔缺损”接受心脏手术后离世,眼角未干的泪痕,成了留给亲人最后的痛。这场引发全网关注的医疗纠纷,没有非黑即白的答案,只有家长撕心裂肺的质疑与医疗行业难以言说的复杂,在真相未明的间隙,照见人性与规则的双重困境。

家长的控诉里,每一个细节都浸着绝望与不解。邓女士至今记得,术前医生告知这是“2.5-3小时、成功率99%的微创小手术”,作为早产儿家长,他们怀着对专业的信任签下知情同意书,却没料到孩子进了手术室就是9小时,全麻时长超7小时,远超预期。

更让他们崩溃的是,手术中孩子疑似因操作失误需二次开胸,这一重大变更未被及时告知,直到术后才知情;而当孩子下午4时已生命体征不稳进入PlCU抢救时,院方仍谎称“手术成功、体征平稳”,直至深夜10点才宣布死亡。死亡通知书上的22:03与病历中22:20“生命体征平稳”的记录形成刺眼冲突,手术监控被以“无录像”为由拒绝调取,涉事医生曾牵涉类似事故的传闻,更让他们无法接受“意外”的解释。对他们而言,这些并非单纯的程序瑕疵,而是对生命的漠视——从“是否必须紧急手术”的前提,到术中沟通的缺位,再到术后病历的疑点,每一环都击碎了他们对医疗安全的信仰。

而站在医疗行业的视角,这场悲剧也藏着不为人知的沉重。宁波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并非缺乏重症救治经验,此前曾成功开展过首例婴儿活体肝移植手术,多学科团队曾为先天胆道闭锁的婴儿闯过数道生死关。医学本身就是与死神博弈的科学,5月龄早产儿的心脏手术更是高风险领域,房间隔缺损虽有自行闭合的可能,但个体病情存在差异,是否需要紧急手术,需结合患儿发育情况、缺损变化等综合判断,这一过程往往充满专业权衡。

手术时间超出预期,在复杂手术中可能源于突发的生理反应、术中并发症等不可控因素;而病历记录的时间矛盾,也可能是抢救过程中记录滞后的医疗常态。涉事医生被迅速停诊配合调查,医院表态“将配合家属依法维权”,卫健委成立调查组彻查,这些动作的背后,既有对生命的敬畏,也有对医疗规范的坚守。

这场悲剧的核心,从来不是“医患对立”,而是“信息不对称”与“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家长想要的,是一个清晰的真相、一份对等的尊重,是孩子离去前是否遭受痛苦的答案;而医院面对的,是医疗风险的不可预知性、专业判断的复杂性,以及纠纷处理中的程序合规要求。当邓女士回忆孩子“眼角挂着泪、嘴巴闭不牢”的离世模样时,无人能不动容;当医护人员面对高风险手术时的压力与责任,也值得被看见。

目前,调查仍在进行中,真相终将浮出水面。但在等待结果的日子里,我们更该看见这场纠纷背后的两面:一面是家长失去至亲的锥心之痛与合理质疑,另一面是医疗行业的专业困境与风险担当;一面是对程序正义的渴求,另一面是对生命尊严的敬畏。愿调查能给家属一个负责任的答复,也愿这场悲剧能推动医疗沟通更透明、风险告知更充分,让每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让每份信任都不被辜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