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集结4个集团军共16万精锐兵力,以“围三阙一”的战术死死锁定这座交通与资源要地,而城内乌军实际兵力仅约3000人——虽较最初编制锐减(部分部队仅剩一个营战力),却多为历经鏖战的核心老兵。补给线已被俄军FPV无人机与远程火力压缩至千米范围,沃尔恰河关键桥梁被炸后,仅靠民用无人机零星空投维持的物资,根本无法支撑前线消耗。逃兵现象与士气低迷交织,本就艰难的防御局面,因泽连斯基投入预备役的决策更添波澜,国内批评声直指其隐瞒战况、以士兵生命换取西方支援,乌克兰陷入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

然而,这场战事的复杂程度远超“败局已定”的单一叙事。红军城的战略价值堪称俄乌博弈的“咽喉”——作为顿巴斯地区铁路公路枢纽,它承载着乌东前线70%的弹药与物资转运,周边焦煤矿更是乌克兰钢铁产业与军工生产的命脉,其得失直接关系顿巴斯防御体系的存续。俄军并未急于速战速决,反而采用“饱和轰炸+小分队渗透”战术,以FAB-500滑翔制导炸弹摧毁地面工事,再派10-15人战斗小组逐楼清剿,同时留出西南方向“死亡缺口”诱捕援军,单日就有200余名乌军援兵葬身预设火力网。

这种“千刀万剐”式的消耗战,既为保存俄军老兵战力,也意在彻底瓦解乌军抵抗意志。 乌军的抵抗虽显被动,却暗藏韧性与无奈。他们将每栋建筑改造为战斗堡垒,街道密布反坦克地雷,每个作战营配备至少6架无人机,依托星链系统实现24小时监控,迫使俄军无法集中兵力推进。为打破围困,乌军曾调动2万援兵试图开辟救援通道,却在俄军火力封锁下推进不足3公里,单日就有47辆装甲车损毁;乌情报总局策划的特种部队空投行动更沦为悲剧——11名精锐乘二手“黑鹰”直升机空降后,数小时内便遭俄军无人机饱和打击全军覆没,这场本欲作为“战术典范”的行动,最终成为动摇士气的导火索。
即便如此,城内守军仍控制半数市区,以巷战延缓俄军推进,坚守的核心意义已超越军事层面,成为维系西方援助信心的政治象征。 美援迟滞的背后,是美国国内愈演愈烈的政治博弈。自2023年8月拜登政府提出240亿美元援乌拨款以来,该议题便深陷两党斗争漩涡:共和党将援乌与边境管控捆绑,极右翼议员质疑援乌战略规划,前总统特朗普的介入更直接导致两党边境协议流产。
原本“打包”在1180亿美元紧急拨款中的614亿乌援助,因党内博弈多次搁浅,不仅让乌军前线弹药告急,更动摇了欧洲盟友对美国承诺的信任。而乌克兰国内的批评声也并非铁板一块,部分反对声音源于政治派系博弈,却也折射出持久战下民生凋敝、兵力枯竭的现实困境——战役期间乌军伤亡已超1.2万人,后备力量补充难以为继。 国际舞台上的暗线博弈更让局势扑朔迷离。

红军城已成为俄乌和谈的“风向标”,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弘指出,俄军若完全占领该城,将重创乌克兰与欧洲的作战信念,甚至可能迫使欧洲重新评估对乌援助的可持续性。但俄军的推进并非毫无阻碍,乌军无人机部队的牵制、巷战的消耗,以及对“围点打援”战术的警惕,都让战事陷入胶着。军事专家萨苏分析,乌军若转变思路,以游击队机动战术替代正面硬抗,或能延长坚守时间,为外交斡旋争取空间。 如今的红军城,每一寸焦土都在书写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泽
连斯基的“最后一搏”或许带有孤注一掷的意味,但这场战事早已超越单纯的军事对抗——它既是俄乌双方战术与意志的较量,也是美国党争、欧洲安全焦虑、全球能源格局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缩影。城内老兵的坚守与突围、西方援助的摇摆与博弈、国际社会的观望与斡旋,都在不断改写着战事的走向。红军城的最终命运,不仅将决定顿巴斯战场的胜负,更可能成为重塑欧洲安全秩序的关键变量。而对于深陷战火的平民与士兵而言,无论博弈结果如何,和平的曙光都已成为最奢侈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