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大同华严寺:辽金佛国的“建筑史诗”,在红墙黛瓦间触摸千年信仰

“青砖铺就的御河畔,红墙灰瓦的华严寺静立千年。殿顶的鸱吻吞云吐雾,檐角的铁马叮咚作响,推开厚重的山门,辽金的风突然涌来—

“青砖铺就的御河畔,红墙灰瓦的华严寺静立千年。殿顶的鸱吻吞云吐雾,檐角的铁马叮咚作响,推开厚重的山门,辽金的风突然涌来——这里不是普通的寺庙,是一座用木构、彩塑、经卷写就的‘辽金佛教百科全书’。”站在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前,故宫博物院古建专家王贵祥轻抚殿柱感叹,“中国现存辽金木构建筑不足百座,而华严寺独占两座,堪称‘辽金艺术活化石’。”

作为大同古城的文化地标,华严寺近日因“辽金建筑数字复原展”与“薄伽教藏殿彩塑修复成果展”再度刷屏。这座承载着辽代皇室信仰、金代艺术巅峰的寺院,正以更立体的方式,向世人展开一幅跨越千年的佛国长卷。

辽金遗韵:一座寺,半部山西宗教史

华严寺的故事,要从辽代说起。

辽代崇信佛教,尤其推崇华严宗(因“华严经”被视为“佛经之王”)。清宁八年(1062年),辽兴宗为纪念其母,下诏在平城(今大同)修建“华严寺”,取“华藏庄严”之意。金代,寺院因战火损毁,又经皇统三年(1143年)大规模重建,最终形成“伽蓝七堂”格局。

“华严寺的特殊,在于它是中国少有的‘辽金双代’寺院。”大同市文物局局长刘建勇介绍,寺内大雄宝殿为金代遗构,薄伽教藏殿保留辽代原物,其余建筑多为明清修缮。更珍贵的是,这里保存了辽金时期最完整的佛教艺术体系——从建筑结构到彩塑、壁画、经藏,每一处都镌刻着“辽金美学”的密码。

最负盛名的,是薄伽教藏殿的“天宫楼阁”。这座辽代木构模型高3米、宽5米,以37种斗拱层层叠加,模拟出佛教经典中“忉利天宫”的立体景象:飞檐斗拱如鸟翼舒展,格子门镂刻缠枝莲纹,甚至连藏经柜的铜锁都按原样复制。“这是中国现存唯一的辽代木构建筑模型,连梁思成先生都称其‘鬼斧神工’。”寺内讲解员小吴说。深度玩法:从大雄宝殿到天宫楼阁,解锁辽金艺术N种打开方式

📍 基础信息

地址:大同市平城区下寺坡街459号(大同古城西南隅)

交通:

公交:乘17路、27路至“华严寺”站,步行2分钟;

自驾:导航“华严寺停车场”(景区旁,收费5元/小时);

步行:大同古城内从九龙壁出发,沿和阳街向南10分钟可达。

开放时间:8:00-18:00(4月-10月);8:30-17:30(11月-3月);

门票:全价票50元/人(含薄伽教藏殿、大雄宝殿、华严宝塔);学生、60岁以上老人半价;1.2米以下儿童免票;

最佳参观时段:上午9:00-11:00(光线柔和,适合拍建筑细节);傍晚17:00后(人少,可静听梵音)。

📸 核心路线:一条线看尽辽金精华

大雄宝殿(金代)(30分钟):

殿高23.5米,是现存最大的辽金单檐庑殿顶建筑。抬头看,殿顶“五脊六兽”威严排列,檐下“鸱吻”高达4米(中国现存古建最大琉璃鸱吻之一);殿内供奉五方佛,背后“海岛观音”悬塑群像层层叠叠,善财童子脚踏莲花、手持净瓶,衣纹流畅如随风飘动。

薄伽教藏殿(辽代)(40分钟):

这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的小殿,藏着华严寺的“镇寺之宝”——31尊辽代彩塑。主尊“过去七佛”结跏趺坐,眉眼低垂;胁侍菩萨身姿“S”型微曲,指尖轻捻璎珞,被梁思成赞为“东方维纳斯”;最震撼的是殿内“天宫楼阁”,37种斗拱如积木般搭建出三层楼阁,藏经柜上的铜铃历经千年仍可轻摇发声。

华严宝塔(清代)(20分钟):

登上13层密檐式砖塔(高43米),可俯瞰大同古城全貌。塔内底层供奉辽代石经幢,刻有《金刚经》全文;顶层风铃叮咚,与远处古城墙的暮鼓遥相呼应。

华严寺博物馆(20分钟):

展出寺内出土的辽金文物:刻经碑、鎏金铜佛、陶制舍利函……其中一方辽代“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刻有梵文与汉字对照经文,是研究辽代宗教融合的重要实物。

🎯 特色体验:让辽金文化“活”起来

“跟着工匠学斗拱”(每周六10:00):

邀请古建修复师现场教学,游客用木片、榫卯模型拼搭迷你“天宫楼阁”,了解辽代木构的“以材为祖”法则(材料包20元/人)。

数字复原展(常设):

大雄宝殿外展厅通过VR技术,还原辽代工匠建造大殿的过程——从选木、制榫到铺瓦,连斗拱的角度都精确到毫米。

早课体验(每月初一、十五6:00-7:30):

可预约参与寺内僧人早课,诵《华严经》片段,感受“晨钟暮鼓”的修行日常(需着素色衣物,提前3天电话预约:0352-204XXXX)。

周边联动:古城里的“辽金文化圈”

华严寺所在的大同古城,是辽金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若时间充裕,可串联以下行程:

上午华严寺→中午吃“大同刀削面”:

寺旁“老柴削面”传承三代,手擀面配羊肉臊子,汤头浓郁(人均25元);

下午九龙壁(车程5分钟):

明代琉璃照壁,九条巨龙翻江倒海,与华严寺的“辽金静谧”形成有趣对比;

傍晚大同市博物馆(车程10分钟):

三楼“辽金专题展”陈列华严寺同款辽代彩塑残件、鎏金经卷,可补全参观认知。

游客说:在木构里,遇见辽金的浪漫

“我研究辽金建筑十年,第一次见保存这么完整的‘天宫楼阁’。”天津大学古建系研究生小陈兴奋地说,“薄伽教藏殿的斗拱,每一处都严格按照《营造法式》辽代版本建造,连‘偷心造’‘计心造’的细节都没走样——这是研究辽代建筑的‘活字典’。”

带孩子来的太原妈妈李女士则被彩塑打动:“我家娃盯着菩萨像看了半小时,问我‘她的手为什么这么软?’我就告诉他,这是辽代工匠用手一点点捏出来的,千年前的叔叔阿姨,和我们现在一样,相信美好。”记者手记:守护“刻在木头上的信仰”

离开华严寺时,文物修复师张师傅正蹲在薄伽教藏殿檐下,用放大镜检查斗拱的裂缝。“这些辽代木头最怕虫蛀和潮湿。”他指着斗拱缝隙里的细小木屑,“我们用传统桐油混合矿物粉填补,既透气又不破坏原结构。”

华严寺的“热”,不仅是旅游数据的攀升,更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精神的共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国宝,从不是玻璃柜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让人触摸到温度、感受到呼吸的“活历史”。

(注:具体开放时间、活动安排以“华严寺景区”官方微信公众号最新公告为准。)

编者按:从辽代皇家寺院的晨钟,到金代工匠的斧凿,华严寺用木头、泥土、颜料,写就了一部“立体的辽金史”。在这里,每一块砖都是岁月的注脚,每一尊像都是信仰的回响。去华严寺吧,在红墙黛瓦间,你会懂得——有些文明,从未远离,只是等待我们去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