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有溟”,是艺林堂以“理想世界”
为题的原创粉彩系列。 它在陶瓷史上首次实现
金与银在同一平面的完美共融, 打破了传统工艺中
“金银不可并施”的千年局限。
这一系列延续艺林堂七十余年的粉彩技艺, 让古老东方关于“仙境”的想象,
终于落于当代瓷面。

何为理想世界?何谓仙境?
两千三百年前的华夏先民, 在“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的诗意中
构筑出对自由与永恒的初次想象。
艺林堂以金银辉光
重塑这份古老的精神原型, 用“金之永恒”与“银之灵动”
绘制出虚实相生的乌托邦。 “山有溟”,取山海无边、溟渊无尽之意, 象征人类对“超脱尘世”的终极追求。

在传统陶瓷工艺中,金与银的并施几乎不可能。 金熔点高达 1064℃,银为 961℃, 银在高温中极易氧化并侵蚀金层, 稍有偏差,就会导致画面模糊、金纹消失。

艺林堂以七十年粉彩经验为根基,
首创基于粉彩体系的金银共绘技法:
以料性为骨,以温控为魂,
凭“指力—笔锋—料性”的微妙联动,
在 0.1 毫米的细节中掌控金银浓淡,
让它们在同一平面自然衔接、光影流转。

这一突破,让金与银的“物性相克”, 终于转化为美学意义上的“相生共融”。

在“山有溟”的画面里:
金用于楼阁、山体的阴影与结构,厚重而稳;
银描绘云雾与高光,通透而灵。
艺林堂工艺师以上淡下浓的反向衔接法, 让金自上而下减薄,银由下而上渐淡, 两种金属在中部自然交融, 如山间云雾与阳光的相遇。
非十年以上经验者,难以把握这 0.1 毫米的笔锋控制。


“山有溟”同时吸纳了东西方艺术语言: 它借鉴西方的光影理论, 又承袭东方青绿山水的设色逻辑。

银似石青之冷光,金如泥金之温润。 虚与实、冷与暖、动与静—— 交织成一幅有呼吸的当代山水。

金银厚薄间的折射控制, 既延续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古法审美, 又让光线成为瓷面的新笔触。

从火与土的原始盟誓, 到金与银的文明共舞; 从匠人指尖的 0.1 毫米, 到千年美学的当代表达——
山水有灵,金银生辉。 《山有溟》让理想世界终于具象, 也让“此刻我心,即是仙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