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关于山西的几个冷知识,你知道多少?

山西,这片被称为 “表里山河” 的土地,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它古称 “晋”,因在太行山以西得名,东依太行、西临黄河,

山西,这片被称为 “表里山河” 的土地,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它古称 “晋”,因在太行山以西得名,东依太行、西临黄河,五千多年文明史里,既出过大唐盛世的文脉,也留过晋商纵横的传奇。

平遥古城的青砖、五台山的晨钟,还有那一碗热腾腾的刀削面,都是它的印记。

今天,我们就聊聊关于山西的几个冷知识。

1.去过山西的人或许没留意,这里藏着中国古建筑的半壁江山。

全国现存的元代及以前木构古建筑,80% 都在山西。

就说应县木塔,辽代 1056 年建的,67 米多高,全塔没一根钉子,全靠榫卯咬合,近千年风吹雨打、地震摇晃,至今稳稳站着,比埃菲尔铁塔还早建了 800 多年。

2.翻开不少人家里的族谱里,都写着 “祖籍山西洪洞大槐树”。

明朝时,朝廷从这里往河南、山东等地迁了好几次民,据说光洪武到永乐年间就迁了 18 次。

走的时候,祖先们都盯着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当记号,“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的民谣,就这么传了几百年。

3.运城有个盐湖,人躺在水里不用划就能浮着,跟中东的死海一个道理,所以叫 “中国死海”。

这湖可有年头了,4000 多年前,尧帝的时候就有人在这煮盐,周朝时这里的盐还成了贡品,现在湖边常能看到火烈鸟,红扑扑的身子映着七彩湖水,成了新景致。

4.宁武县的山里藏着个 “冰窟窿”,叫万年冰洞,300 万年前就有了。

哪怕洞外夏天三十多度,洞里还是冰柱林立,跟水晶宫似的。科学家说,这是因为洞里冷空气沉在底下,热空气进不来,才让冰存了这么久,在全世界中纬度地区都少见。

5.山西人爱吃醋是出了名的,人均一年能吃十几斤,比别处多一倍还多,所以被叫做 “老醯儿”。

这醋可不是随便做的,老陈醋得 “夏伏晒、冬捞冰”,夏天晒得冒泡,冬天捞掉结冰的水分,100 斤新醋最后就剩 30 斤,酸里带着香,难怪拌凉菜、下面条都少不了它。

6.平遥古城里有个 “中国第一家银行”—— 日升昌票号,1823 年开的。

那时候没微信支付宝,晋商用它做异地汇兑,比如在北京赚的银子,到平遥能取,靠的是 “认票不认人” 的规矩,票面上用汉字当暗号,比如 “谨防假票” 四个字对应月份,百年没出过一次冒领的事。

7.山西人说话跟北方其他地方不一样,他们说的晋语,是北方唯一不是官话的方言。

晋语里面藏着好多古汉语的影子,比如 “圪蹴” 就是 “蹲”,“夜来” 是 “昨天”,听村里老人聊天,就像翻老书似的,不少语言学家专门来这儿研究汉语咋变的。

8.大同城外的山上,藏着华北最大的火山群,30 多座火山早就不喷了,成了死火山。

这里山顶圆圆的像馒头,站在上面能看到石头上的纹路,那是几十万年前岩浆流过去的痕迹,地质学家说,这是研究华北地壳变化的活标本。

9.芮城永乐宫的壁画,是真能让人看呆的宝贝。

800 多平方米的墙上,画了 290 位神仙朝拜的场景,线条细得比头发丝还匀,颜色几百年不褪色。

上世纪 50 年代修水库,为了保护它,工人把壁画一块块揭下来,用棉花包着运到新地方,光搬家就花了 6 年,现在看这些画,还能想起当时的小心劲儿。

10.说山西是 “面食王国” 一点不夸张,这儿的面食能做出上千种花样。

削面得用铁片削,“一叶落锅一叶飘”;莜面栲栳栳要卷成小筒蒸,看着像蜂窝;猫耳朵得用手捻,形状真像小猫的耳朵。

老一辈人说,光做面的手法就有 “削、剔、拨、擦”30 多种,每种面都藏着过日子的讲究。

11.襄汾县的陶寺遗址,藏着 “中国” 二字的老根。

4300 年前,这儿的人就建了个观象台,站在台上看太阳从哪两座山之间升起,就能知道该种麦子还是收谷子,后来的二十四节气,就是从这儿慢慢变出来的。

考古学家还在这儿挖出了圭尺,上面的刻度,可能就是最早 “中” 字的由来。

12.灵石县的王家大院,比故宫还大出不少,25 万平方米的院子里,砖雕、木雕到处都是,连墙角的排水道都刻着花纹。

就说大门上的石雕,刻着 “鲤鱼跃龙门”,房梁上的木雕,藏着 “琴棋书画”,老一辈人说,这院子是晋商赚了钱后,把日子的盼头都刻进木头里了,难怪人叫它 “民间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