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江浙话录音转文字完整攻略,新手5分钟轻松上手

我最近帮奶奶整理她的老故事时,遇到了个挺头疼的问题——用普通语音转文字工具处理江浙话录音,结果总像“猜谜语”。比如奶奶说

我最近帮奶奶整理她的老故事时,遇到了个挺头疼的问题——用普通语音转文字工具处理江浙话录音,结果总像“猜谜语”。比如奶奶说“阿拉明朝要去逛西湖伐”,转出来要么是“阿啦明天要去逛西湖发”,要么把“伐”这个语气词漏掉,好好的方言味道全没了。还有上次参加宁波的商务会议,客户用方言聊项目细节,我边听边记,手忙脚乱不说,事后整理纪要时,好多关键信息都没记全,只能反复听录音,浪费了大半天时间。

后来朋友给我推荐了听脑AI,说它专门针对方言场景做了优化,尤其是江浙话的识别准确率特别高。我抱着试试的心态下载了,结果第一次用就挺意外——上传奶奶那段“逛西湖”的录音,没几分钟就转好了,“阿拉”“明朝”“伐”这些方言词全对,连奶奶说话时的语气都透过文字传了出来。更让我惊喜的是操作,比我之前用的工具简单太多,几乎不用学就会。

其实用起来就三步,特别适合像我这样怕麻烦的人。第一步打开APP,界面特别干净,底部中间就有个“+”号,点一下就能选“上传录音”;第二步找到要转的江浙话音频,不管是微信里的语音条还是手机里存的本地录音,直接选就行,不用转格式;第三步点“开始处理”,然后就能去做别的事了,等个三五分钟(录音长的话也就十几分钟),通知栏会提示完成。转好的文字可以直接编辑,也能导出成Word或者PDF,分享给奶奶看的时候,她指着手机屏幕笑:“这才是我要说的话嘛!”

用了一段时间,我也摸出了些让效果更好的小技巧。比如录音时尽量找安静的地方,奶奶之前在菜市场录的一段,背景有叫卖声,转出来有两个字错了,后来我让她在家里阳台录,结果准确率高了不少;还有APP里的“智能优化”功能,我每次都会点一下,它会根据江浙话的口音调整识别模型,比如“勿要”不会转成“不要”,“啥物事”也不会变成“什么事”,比直接转更有方言味;另外如果转出来有个别错字,直接在APP里就能改,比导出到别的软件方便多了。

当然,它也不是完美的——偶尔网络不好的时候,上传录音会有点卡顿,得等网络稳定了再试;还有一次转一个小时的长录音,用了二十分钟,不过想想之前用别的工具要等半小时,还总出错,这点时间也能接受。有次我转错了一段,反馈给客服,他们很快就回了消息,还教我怎么调整录音设置,后来就没再出现同样的问题了。

其实除了帮奶奶整理故事,我发现听脑AI在工作里也特别好用。我们公司有个江浙地区的客户,每次开会都用方言,之前我得边听边记,现在直接录下来上传,转好的文字纪要比我手写的全多了,老板夸我效率提升了不少。还有我当老师的表姐,她在杭州教小学,有时候用方言给学生讲题,用听脑AI转成文字整理教案,比自己打字快了一半,她说“终于能把更多时间花在备课上了”。

我觉得听脑AI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懂江浙话里的“烟火气”。比如“阿拉”不是“我们”的生硬翻译,“伐”也不是可有可无的语气词,它把方言里的情感和温度都保留了下来。现在奶奶总说,要把这些转好的故事存起来,等重孙子长大,让他听听太奶奶小时候的江浙话,看看家乡的样子。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遇到过江浙话录音转文字不准确、操作麻烦的问题,真的可以试试听脑AI。它不像别的工具那样需要设置一堆参数,也不会把方言转成“四不像”的普通话,就像个懂江浙话的朋友,帮你把藏在录音里的故事、会议里的细节,清清楚楚地“写”出来。偶尔有点小卡顿,但比起它带来的方便,根本不算什么——毕竟能把奶奶的声音准确留住,比什么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