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大棚通风已不再是简单开窗,而是融合环境调控与作物生长的精细科学。
今天就从专业角度,带大家全面了解薄膜连栋温室大棚顶部通风的主流方式,帮你根据种植品类和地域气候选对方案。
01三种主流顶部通风方式
薄膜连栋温室的顶部通风是调节室内温湿度、补充二氧化碳、改善空气流通的核心手段,其设计需兼顾通风效率、薄膜密封性及操作便捷性。
常见的顶部通风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类,其结构、原理和适用场景各有差异。
卷膜通风方式是最为常见的简易通风类型。它在圆拱的两侧设置通长的开窗,开窗通风口位于屋顶排水槽和屋脊之间。两侧均可开窗,并能分迎风面和背风面进行控制。

卷膜通风的最大优势是安装简单、易于维护、成本低。但存在明显缺陷:避雨效果不佳,遇到降雨时,关窗较慢会导致雨水进入温室内部,落到植株上易产生病虫害和裂果。
锯齿温室通风系统采用独特设计,将连栋温室大棚顶部设计成锯齿形状,分为大锯齿和小锯齿两种类型。这种设计在垂直风口处安装卷膜通风,即使下雨天也可以持续通风。
锯齿通风的优势在于其卓越的防雨性能,特别适合华南多雨地区使用。它能有效防止雨水直接侵入,同时保持空气流通,解决了高温高湿环境下作物生长的难题。

齿条开窗通风样式(也称蝴蝶开窗)是更高端的通风方式,在温室顶部或肩部设计成通长的整体开窗。开窗由齿轮齿条整体推动整个窗扇的开启和关闭。
齿条开窗不仅通风效率高,还能利用热空气上升原理,实现自然换气效果。其避雨性出色,即使下雨时,也可以开30%的窗户进行通风,不会影响室内作物。
02通风方式的选择与优化
选择适合的顶部通风方式需综合考虑地域气候、种植作物类型及投资预算三大因素。不同的通风设计对温室微气候产生显著影响。
地理位置是首要考虑因素。多雨地区应优先选择锯齿形或齿条开窗通风,以确保雨天也能正常通风;而干旱地区则可以考虑成本更低的卷膜通风方式。

种植作物的特性同样重要。对湿度敏感的高价值作物(如草莓、高端番茄)适宜选择齿条开窗,实现精准环境控制;而叶菜类等抗逆性强的作物,采用卷膜通风即可满足需求。
现代连栋温室通风系统设计越来越注重全方位通风配置。优秀的通风系统应结合顶部通风与侧面通风,形成完整空气循环体系,提高通风效率。
据实测数据,合理的通风口面积应达到棚膜面积的15%-25%。若面积过小,换气量不足,难以有效调节环境;面积过大则可能导致棚内温度骤降,影响作物生长。

所有通风口都应加装40-60目的防虫网,既能防止蚜虫、粉虱等害虫侵入,又不阻碍空气流通。
03、复合通风:智能化的 “精准控温” 方案
如果你的种植项目对环境控制要求极高,比如种植高端花卉、药用植物,或者进行无土栽培,那么复合通风方案绝对是最优解。这种方式将顶开窗、卷膜通风与智能控制系统结合,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棚内温度、湿度、CO₂浓度,自动选择最合适的通风方式,实现 “按需通风”。

比如在晴朗的早晨,当棚内温度达到 25℃时,智能系统会先开启顶开窗,利用自然通风降温;如果温度继续升高到 30℃,则会同时开启两侧卷膜,增加通风量;当外界风力超过 5 级时,系统会自动关闭顶开窗,切换为外翻窗通风,避免大风损坏设备。这种智能化控制不仅能精准控制棚内环境,还能根据作物不同生长阶段调整通风策略,比如育苗期保持通风量较小,结果期增加通风量,提高果实品质。

复合通风系统虽然初期投入较高,但长期收益显著。据测算,采用复合通风的温室,作物产量能提高 15%-20%,农药使用量减少 25% 以上,而且能节省 60% 的人工成本。现在很多农业园区都采用这种方案,通过手机 APP 就能远程控制通风系统,即使不在棚区,也能实时掌握棚内环境,真正实现 “智慧种植”。
选对通风方式,让大棚成为 “高产利器”
薄膜连栋温室大棚的顶部通风方式没有 “最好”,只有 “最适合”。在选择时,要综合考虑种植作物的生长需求、当地的气候条件、棚体的规模大小以及预算成本,这样才能发挥通风系统的最大作用,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