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底,洛阳六名高官一夜失踪,次年春,六人尸体从郊区枯井中被挖出,个个五花大绑。此案发生后,在洛阳乃至全国都引发了不小的震动,这起案件也让戴笠痛心疾首,他的手下,有着军统第一杀手,号称“追命太岁”的赵理君,因此案丧命。
但这起案件并非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不只是以命抵命,背后的推手实际是CC系和中统。
01 作恶多端,赵理君死有余辜赵理君,四川浦江人,中学毕业后曾做过小学老师,1926年在黄埔军校学习过,次年还参加了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又回家躲避,直到1931年,他才又到南京去谋生,之后就被招入复兴社特务处的训练班,从此走上了特工之路。
复兴社升级为军统局,赵理君凭借出众的能力也一路高升,他先后历任军统局中校视察官、特勤处副处长、行政处少将处长、别动军警导团少将副团长等职务。
赵理君能深得戴笠赏识,与他干得几起大案有很大关系。

第一件是刺杀杨杏佛,杨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当过孙中山的秘书,历任过不少国民政府职务,后期一直与宋庆龄奔走在民主革命战线。
他对老蒋的独裁统治大为不满,他在华北到处进行演讲,抨击政府黑幕,因此让老蒋痛下杀手。
1933年6月18日,杨杏佛被刺杀,此案戴笠是派赵理君干的。

第二件是刺杀史量才,史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滩报业巨头《申报》的老板,1931年日军步步紧逼占我河山,而老蒋却采取不抵抗政策,执意于攘外必先安内,对此,许多爱国知识分纷纷拿起笔来抨击时局与政府的不作为。
《申报》当时在上海的影响力很大,史量才利用其大肆发表文章抨击国民政府,令老蒋大为不满。为了制止舆论界对政府的各种非议,老蒋就拿史量才开刀,下令军统秘密暗杀他。
1934年11月13日被军统刺杀,这起案件是赵理君主办的。

第三件就是刺杀唐绍仪。唐是清末民初的政治界名人,任过清政府总理总办,还当过几大名校的校长,如山东大学、北洋大学等,还是民初外交家顾维钧的岳父。
但唐历任官职不少,但在政治上却不得志,原因就是手中一直没有实权。七七事变后,日本人想利用唐的知名度来组建日伪政府,土肥原贤二与其私下接触频繁,由此被外界认为要投日,这一倾向也触发了军统对他的刺杀。
1938年9月30日,唐绍仪被军统特务斧劈于家中,现场惨烈,这起案件的主要负责人也是赵理君。
干了这几起大案要案,赵理君不仅让戴笠视为亲信,而且在老蒋那里也挂上了号,一路升到了军统局行动处少将处长。
但赵理君一向心狠手辣,为人嚣张跋扈,在军统内部口碑也极差,同是特务的沈醉就曾评价,说与他认识八九年,毫无感情可言,在他心里也觉得赵是个大坏人。
那么他坏到什么程度呢?把他送上断头台的“韦孝儒案”即可窥视。
抗战初期,赵理君原本在军统上海工作,但因受人排挤,与王天木不和,后被调到重庆,在1942年,又被任命为第一战区少将编练专员兼洛阳专区行政督察专员。
当时全国情形势是,东北、华北被日军占了,西北有红军,老蒋占据西南,当时有不少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偷渡过河到晋南,然后又转去了延安,而在偏安在晋西南的阎锡山则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他与中共也有联系。
老蒋当然不想看到这种场面,于是就下令给戴笠,派出得力干将封锁晋南到河南洛阳的通道,并对过往人员进行严询查问。
赵在渡口以检查为名,对过往人员又是敲诈勒索,又是抢夺财物,他的手下人员动不动就对来往人员打骂一番,甚至杀人灭迹,把人打死后,投到黄河中。
一时间,人们把黄河渡口形容成鬼门关,谈之色变,就连在渡口搞特务工作的中统人员也不放过,对他们一样痛下毒手,打骂至死,推入河中,这也为他后来的死埋下隐患。

除了在渡口打劫过往人员,他还进行着走私活动,暗中贩卖鸦片赚外快,帮他干这票买卖的是由他成立的特别小队,负责人叫曹银屏。
曹带人走私鸦片时,每次路过国民党正规军的防区都要被盘查,而他每次都要留下“买路钱”才能通过,时间一长,想省下这笔“买路钱”,于是就改走由地方保安队的防地通过。
曹以为打着军统特务的身份,无人敢查敢问,结果遇上了硬茬儿,在途径豫东保安队防地时,他们的鸦片被翻出来,但曹不以为然,晾他们也不敢把怎么样。
结果他想错了,不仅鸦片被没收,小特务们也被扣押,只有他一人逃了出去。之后马上将事情告知了赵理君,赵马上写信给豫东行署专员韦孝儒,叫他识相点,赶快放人。
韦是河南望族,本人在河南一带也很有声望,再加上对走私鸦片深恶痛绝,而赵的信中言辞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他也不惯着这帮蛮横无理的人,干脆下令把赵的人都拉去枪毙了,而且还张贴了告示。
赵理君嚣张跋扈惯了,哪里受得了这口气,就此,将韦孝儒例入黑名单。1942年底,韦前往洛阳开会,赵便派曹银屏及手下谋杀韦孝儒等六人,并埋于郊外枯井之中,次年春才被发现,一时间此案在当时震动了全国。
眼见社会舆论如此强烈,老蒋下令让戴笠前去督办,最后查出这起案件的幕后主使人就是戴笠的手下大将赵理君。
这让戴笠情何以堪?在他复出时,赵理君的几起大案帮了大忙,因此才得到老蒋的信任,所以,他从心里是要保赵的,甚至不惜为赵找各种借口开脱。
同样,老蒋也不真想杀赵,所以,赵理君在监狱过得很好,有酒喝,有肉吃,还有情人来看他。赵急于脱身,就要他的情妇给重庆发个电报,电报中历数他为军统立下的“功劳”,赵以为,他这样去求老蒋,蒋就会念及旧情,放他一条生路。
但他想错了,这些见不得人的黑暗勾当,一旦被公开,老蒋只能下台了。所以,老蒋收到电报后大怒,下令立即处死赵理君。
就这样,军统的“夺命太岁”赵理君被枪决,时年40岁。
不过你以为真的是就这一封信促成了赵之死吗?其实背后还有CC系的推波助澜。
02 陈立夫、陈果夫、孔祥熙联手对付戴笠中统与军统内斗重,军统在戴笠的主持下越做越大,这让中统怎么受得了,双方矛盾尖锐时都发展到互相大开杀戒的地步。
1942年,林世良在滇缅公路大搞走私,大发国难财,而林世良当时与孔家二小姐孔令伟打得火热,所以,林是打着皇亲国戚孔祥熙的名号在敛财。
林的一举一动早就引起戴笠的注意,因在抗战时,孔、宋产生了矛盾,而戴笠与宋子文关系很好,他有意愿帮着宋;再者围绕财政部缉私处的争夺,戴对孔也是恶意满满。
所以,戴笠借着林世良打压孔家,搞来搞去,最后林世良被斩立决,因此孔家与戴笠也结下了恩怨。
赵理君在黄河渡口为非作歹,对中统人员也不放过,此事也早被徐恩曾登记在案,将所有赵的资料整理后先是交给第一战区长官部控诉,对此戴笠为赵没少求情,而赵非但不收敛,反而对中统人员变本加厉。
在赵酿出大案后,CC分子及中统人员更是怒不可遏,因在所杀六人中也有CC分子。徐恩曾把赵的劣迹资料呈送给陈立夫,陈直接递给了老蒋,还在蒋的面前哭诉,要求严惩凶手。
同时,二陈联系孔祥熙,联手倒戴,在蒋面前不断进言,再加上赵的一封“不速来信”,最终,导致了赵理君之死。
03 赵理君死后在赵死后,戴笠对他十分痛惜,专门指示军统有关部门将赵厚葬在成都龙泉驿军统公墓,之后他每次经过,几乎都要去凭吊一番。对赵的家属,戴笠也指示军统人事、会计等各部门给予厚恤。
但在赵死后,孔、陈依旧不放过戴笠,在国民党五届十一中全会的筹备会议上,孔、陈向蒋提出弹劾戴笠的提案,控告他在兼任缉私署长期间,私敛财物,私自扩充武装,破坏军令统一等。
最后蒋为了摆平、安抚孔、陈等皇亲国戚,同时也对戴笠手中的权力过大有隐忧,遂由孔、陈保荐的宣铁吾取代了戴。
而在宣铁吾上任后,马上就查出戴笠曾挪用缉私署的两万两黄金,用于筹建中美合作所。但戴笠想办法填平了这个窟窿,孔、陈、戴之间的三角大战,才暂时鸣金收兵,告一段落。
可见,赵理君之死,不止是命案那么简单,背后另有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