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大会特刊)奏响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

原创王禹深秋的北京,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10月28日—29日,在这色彩斑斓的季节,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将

原创 王禹

深秋的北京,宛如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

10月28日—29日,在这色彩斑斓的季节,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将在北京举办。大会以“视听新时代 精品创未来”为主题,以“1+1+10+6+N”为活动框架,将举办1场开幕式暨主论坛、1场精品之夜、10场平行论坛、6场文艺沙龙及多场配套活动。

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历史节点——破除行业发展桎梏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重任交织,人民对美好广电视听的新期待与持续推动全行业高质量发展交融……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关键一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电视听肩负着加快改革创新、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面临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是挑战,更是机遇;有压力,更有信心和干劲。

以精品力作回应时代命题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实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工程,完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加强扶持引导,推动形成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优环境。”2025年新春伊始,在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的讲话掷地有声——将精品创作放在10项重点工作之首,凸显了新形势下对广电视听行业的新要求、新期待。

精品创作,是历届大会的中心主题,本届也不例外,“内容为王”依然是广电视听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一方面,这是广电视听行业的立身之本,是亘古不变之道;另一方面,上有党中央对广电视听精品创作的新要求,下有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这就要求精品创作必须在深入现实生活上下功夫,在展现时代力量上下功夫,在传承和承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上下功夫,在呼应人民群众情感、回应社会主流期待上下功夫,这也是将精品创作放在首要位置的根本要义。

2024年以来,广电总局坚持抓作品与抓环境相贯通,连续出台扶持政策,持续推动广电视听创作生产繁荣,多种类型、多种题材精品规模化涌现,形成了“好剧常伴,佳作不断”的良好态势。

电视剧(网络剧)方面,题材更为丰富、更加青春化成为重要特征,同时影像叙事更具时代主题和审美表达,彰显出电视剧创作的多元性和创新性。

其中,主题创作佳作频出,展现出较高的历史价值、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西北岁月》《上甘岭》《走向大西南》《天下同心》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注重对宏大叙事的青春化表达,赋予了主题创作更深、更广的思想维度和价值引领。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广电总局精心指导推出了《我们的河山》《归队》《阵地》等抗战主题重点电视剧,通过真实感人的故事、鲜活立体的人物塑造以及现代化的视听语言,深刻诠释了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在历史真实与艺术创造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还原历史风貌,又贴近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

除了革命题材作品,更多表现时代主题的作品成为精品创作的重要样本。《繁花》《山花烂漫时》《城中之城》《凡人歌》《小巷人家》《南来北往》《大海道》《幸福草》《新生》《我是刑警》《六姊妹》《生万物》《藏海传》《以法之名》等多元化题材作品,让观众既能在真善美中感受到情感的慰藉与社会思考的交融,同时在火热的现实生活表达中感悟温暖和前进的力量。而网络剧《我的阿勒泰》的成功则为散文的影视化改编提供了优秀范例。

广播电视综艺节目方面,2024年以来,广播电视文艺创作呈现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弘扬正能量、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爆款节目层出不穷,在艺术表现上亦有较大创新和突破。

其中,理论传播创新方面,全国广播电视系统先后推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书单(第二季)》《总书记这样对我说》《习近平经济思想系列讲读》《文耀中华》《文化的力量》《精神之光·长江回响》等一批聚焦主题主线的理论创新节目,将宏大叙事转化为贴近百姓生活的鲜活表达,实现了“破圈”传播。

《简牍探中华(第一季)》《歌手》《声生不息》《中华书院》《戏宇宙(文旅季)》《赫哲人的“伊玛堪”》《文物里的新疆》以及“中国节日”系列等文化节目、《中国网络视听盛典》等综艺节目给予观众文化熏陶,传递了正能量;《北京雨燕的家书》《袅袅余音又一村》《老开心啦》等民生节目,则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养老等具体而微的切口入手,描绘出一幅幅鲜活生动、烟火气十足的新时代人民生活画卷;“熊猫+”系列动画片等优秀动画IP大放异彩;《何以中国》《中国官箴》《布达拉宫》《熊猫奇遇记》等纪录片带来心灵滋养和智慧启迪,《胜利》《卢沟桥·我们的纪念》《心安何处》等纪录片,则用生动影像彰显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引起了网民强烈的共鸣。

另外,由广电总局指导、中国广播电视网络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重温经典”电视频道和点播专区,通过播出四大名著系列以及《渴望》《亮剑》《闯关东》等一大批历久弥新的经典作品引起强烈共鸣,已经成为电视频道的知名IP。

网络视听方面,由广电总局组织实施的“微短剧+”行动计划引发全国创作热潮,各省市纷纷推出相关创作计划。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开展“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非遗”等活动,不断拓展微短剧创作题材,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效能凸显。

在此基础上,《家里家外》《有种味道叫清溪》《东坡先生赶考记》等现象级微短剧的出现,代表着微短剧赛道由量向质的转变,一批兼具艺术价值、情感穿透力与现实介入能力的作品脱颖而出。这不仅为行业注入信心,让微短剧真正迈上主流叙事的正道,也构建起一条可供参照的精品化路径。优质微短剧的持续涌现,带动了微短剧行业品质升级,同时也推动了精品内容在题材、功能与传播层面的多维演进,《法官的荣耀》《狮城山海》《去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梦枕星河》《重回永乐大典》《你好,苏东坡》《我的归途有风》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呈现出题材更丰富、制作更精良的发展趋势。

另外,其他网络视听精品节目呈现出主题鲜明、题材多元、制作精良、内涵丰富等特点,通过多样态的“微表达”,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网络纪录片《红相册·毛泽东的故事》《红相册·邓小平的故事》《共赴山海》等,《乘风2024》系列、《种地吧》系列、《声生不息》系列、《闪耀吧!大运河》等网络综艺节目和《胶囊计划(第二季)》《云中居三子》《成语中国(第一季)》等网络动画片,将综艺节目与文化、社会关注高度结合,涌现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特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节目。

2024年以来,广电视听作品既有着墨于现实生活的经典之作,也有深度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之作,通过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让作品与时代互文,给予更多人温暖和振奋的力量。

以政策引领与强化革新营造更优空间

2024年以来,广电总局将营造更优创作与市场空间放在重要位置,坚持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积极调整优化政策,赋予市场主体更多灵活创新空间。

为了给人民群众创造更佳观看电视体验,广电总局从2023年8月开始开展电视“套娃”收费和操作复杂问题治理工作,基本实现了开机看直播,取消了机顶盒开机广告,大幅压减了收费包,增加了优质免费内容供给,有效带动了广电行业改革、创新、突破,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提升。在此基础上,持续推进、逐步实现“电视机和机顶盒一体化”“一个遥控器看电视”,彻底解决“看电视难、看电视烦”问题。坚决整治广播电视虚假宣传医药广告、“自动续费”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得到广大观众的称赞。

在政策引领方面,广电总局坚持繁荣发展和规范管理相结合,健全综合治理体系,完善相关管理规范。

2024年以来,广电总局先后印发《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网络微短剧行业健康繁荣发展的通知》等推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文件,包括推动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在电视大屏播出、优化电视剧播出调控管理、优化统筹境外节目播出、深化实施微短剧分类分级审核制度、严格备案和许可制度等具体举措,为广电视听行业的健康发展增添了新动能。

2025年8月,广电总局适时印发了《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 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提出电视剧集数限制突破40集、试行“边审边播”机制、古装剧播出调控不再限制时长和比例等具体措施,为广电视听行业带来了“松绑+提效”的双重利好,引发全行业强烈关注。

为适应新时期电视剧(网络剧)发展趋势,广电总局及时将中剧、短剧集、季播剧和网络故事片单独分类。其中,中剧和短剧集通过紧凑叙事契合观众的碎片化观看习惯,而季播剧则尝试以长周期叙事构建IP价值。这种“常规+创新”的组合模式,既巩固了传统剧集的市场基础,又为行业开辟了增量空间。

与此同时,广电总局在网络剧板块中设置网络故事片单元,该形态被定义为单集60分钟以上且不超过上、中、下3集的剧情片,旨在优化网络剧创作生态、推动内容形态创新。

在规范管理方面,广电总局一方面通过管理提示等方式,对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另一方面正在修订《电视剧管理办法》等一批管总定向的规章制度,为行业治理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广电总局积极建立微短剧分类分层管理机制,正在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开展专项治理和常态化监管,及时处置违规节目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如此种种,其根本要义就是为了打造活力充沛、风清气正的良好创作环境。

好的创作环境催生众多好的作品,同时好的作品又成为文化出海的主力军,从而让中国故事在全世界圈粉,追中国剧、看中国节目亦在很多国家和地区成为新风尚。

《我的阿勒泰》《欢迎来到麦乐村》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在海外广泛传播,特别是中国微短剧圈粉全球,在海外刮起“中国风”。目前,我国视听平台国际版已经触达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不完全统计,年海外营收总额超过了630亿美元,已有300多款中国微短剧应用上线境外平台。

电视剧《欢迎来到麦乐村》登陆肯尼亚公民电视台,平均观看人数增长135%;动画片《宝宝巴士》海外用户达2.2亿,年播放量达390亿次;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演艺模式被引进到越南,稳居同时段综艺收视节目的榜首。

难走的路是上坡路。摆在广电视听面前的,既有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挑战,也有破解发展瓶颈的突出矛盾,还有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现实难题……广电总局以一项项发展之策、一步步艰苦跋涉,不断为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空间。

以超高清建设为抓手驱动行业变革

在第三十一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2025)开幕式暨主题报告会上,曹淑敏正式宣布,将2025年确定为“超高清发展年”,为广电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2025年,广电视听行业迎来一场划时代的视觉革命,伴随着北京、广东、深圳、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南、四川等九省市卫视的4K超高清频道正式开播,标志着我国超高清电视产业迈入规模化、系统化发展的新阶段。

这一里程碑事件不仅是国家“两新”政策的阶段性成果,更是广电媒体系统性变革、产业全链条升级的关键转折点。从技术革新到内容生产,从终端普及到文化赋能,超高清的全面落地正以“端到端”协同之势,重塑视听产业生态。

对于电视观众而言,4K超高清将会让电视的色彩画质更细腻、更清晰,内容生态更丰富,智能化体验更便捷与个性化,视觉冲击力更强……总之,超高清将带给电视观众更为惊艳的视听体验。

而从视听呈现层面来看,4K超高清将全面提升影视艺术美学,在内容细节上魅力尽显,精准呈现“人、事、景、境”的纹理;大小屏生态协同,大屏上的震撼体验,在小屏端同样有便捷的观赏;高质量的影视产品将极大增强国际传播效果;从科技发展角度,将推动整体从设备研发到应用全产业链升级。

广电总局始终将加快推进超高清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连续列入全年工作要点,其重要性和引领性可见一斑;同时,广电总局还通过实施“超高清先锋行动计划”,全领域全链条推动超高清发展,从而让人民群众更早享受到超高清带来的视听体验。

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底,全国新拍电视剧、纪录片基本实现超高清化,新闻、综艺等节目超高清占比显著提升;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TV、咪咕视频、B站等六大头部网络视听平台年新增节目超高清占比超40%。

九省市卫视超高清频道开播,同时倒逼广电视听内容生产从“量”到“质”的全面转型,卫视频道均围绕超高清特性,精心打造了各具特色的节目内容体系,基本实现了全域覆盖、差异化内容布局,展现出鲜明的内容创新路径,满足了观众的多元视听需求。

超高清频道的正式落地,不仅是我国广播电视技术演进与生态构建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广电行业深化融合转型的关键举措,更是广电视听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的宣言。

从更为宏观的层面来讲,超高清将是文化强国与数字经济的战略支点,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我国正加速实现从“看清楚”到“看得真”的跨越,为全球视听产业树立“中国标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一个更清晰、更沉浸、更智能的视听新时代正加速到来,伴随着技术之光与文化之美交相辉映,正在书写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而其所有的努力最终都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视听需要,从某种意义上讲,创造美好生活的核心价值正是服务人民。

这场荧屏革命,正照亮一个更清晰、更精彩、更美好的广电视听未来。

时代的进程,车轮滚滚、浩浩荡荡,不断奏响发展的最强音;时代的变迁,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谱写着人类不断探索、创新与进步的篇章。

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不仅是一场行业盛会,更是一次凝聚共识、引领方向的宣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持续奏响高质量发展的激昂乐章,并以更高质量的作品、更具活力的生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时代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