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幅画是清代画家王学浩创作的仿古四条屏山水画。从笔墨技法看,他选取了三位元代画家,一位宋代画家进行学习。他临仿的对象分别是,黄公望、倪瓒、吴镇、米芾。有人也许会问,王学浩不知道元四家吗?四条屏,四幅画,正好临仿元四家的风格啊。四条屏作为山水画的一种创作形式,需要把四幅画并排挂在一起。王蒙的画风既满又密,挂在一起并不是完美。为了具有形式上的统一感,王学浩画了一幅米点皴山水。
王学浩生活在乾隆、嘉庆时期,曾经中过举人,喜欢创作山水画。他受清初四王、元四家影响很大,注重笔墨韵味,强调构图的天然美感。王学浩传世作品不多,导致影响力有限。欣赏四条屏山水就会发现,王学浩的成就不可小觑,绝非浪得虚名。

王学浩 仿古四条屏
每一幅画中都有题跋,标注临仿哪位名家,以及此位名家的笔墨特点。比如上面这幅仿黄公望山水,要画出荒率苍古韵味。荒率的本意是草率、不严谨,并不是褒义词。随着文人画兴盛,文人画家提出来“宁荒率勿工整”的创作主张。此后,荒率就成了褒义词,指画面没有人工雕琢痕迹,显得质朴生动。
苍古,是苍劲古朴的意思。文人画强调意境,通过笔墨抒发情感。用笔有提按顿挫,用墨分浓淡干湿。笔墨结合形成丰富变化,传递天人合一的精神思想。故此,画家需要在真实感与立体感的基础上展现出人与自然的交流。用笔充满力道,形成厚重沉稳线条,可以让人感受到情感交流的状态。

王学浩 仿古四条屏
仿米芾山水,王学浩总结出的关键点是“湿墨浓堆”。湿墨比较容易理解,米点皴用来表现雨中、雨后的山水景色。画面肯定不能是干巴巴的,需要让人看到有水气弥散山中。利用湿笔技法,营造水墨淋漓的效果,让人直观看到画家的创作意图。
“浓堆”很容易造成误解,如果理解为用湿笔重墨画米点皴那就偏颇了。王学浩的画中也有重墨皴点,仔细看就会发现这是用淡墨层层叠加形成的效果。随着不断叠加,墨色由淡转浓,山势显得越来越厚重。这种厚而润的感觉,像不像绵延青山翠色欲滴的样子呢!

王学浩 仿古四条屏
王学浩对倪瓒画风的理解很简单,只用一个“禅”字。为什么说到倪瓒风格的时候,就变得这么抽象了呢?倪瓒画中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有人觉得淡雅,有人觉得清正,有人觉得孤独,还有人觉得高傲。说不明白,意蕴丰富,故此王学浩用“禅”字形容。
具体到笔墨技法上,王学浩强调用笔和用墨变化。中锋转侧锋,提按后形成气口。墨色整体偏淡而干,在山石阴面用湿笔稍稍晕染。看上去画得相当不错。

王学浩 仿古四条屏
他仿吴镇的时候,觉得吴镇湿笔画法不能尽兴。于是融合了吴镇和黄公望的画风,从画面呈现的效果看,你满意吗?水墨淋漓,自然生动,只不过画中苔点过于密集,稍稍有了拥堵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