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周无交易
目前持仓
下表除“当前股价”和百分比之外,其他科目单位为人民币亿元。

上期数据

注①采用席勒市盈率估值的企业,不算三年后估值;
注②对指数基金采用历史市净率计算买点卖点,不估值;
重要事项
最近有些地方为了搞活经济、解决缺钱的问题,真是“脑洞大开”。比如在黑龙江齐齐哈尔的依安县,当地把两个水库里囤了多年的1100万立方米淤泥,拿出来当宝贝卖了——居然拍出了8.39亿元的天价,买断20年的清淤处置权。说白了,就是有人花八个多亿,买了一批还得自己掏钱清理的淤泥。这明明是个要持续花钱的负担,却被包装成值钱的“资产”成功变现。
更夸张的是很久之前“石头变金山”的例子。
江苏一个做园林的赵老板,把自己园子里四千多块石头,连带些古建筑、字画、家具,通过一份严重注水的评估报告,硬是估出了近380亿的天价,并以此作抵押,从六十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陆陆续续贷走了500亿!一开始,他把四块灵璧石评估成11个亿,然后顺利贷到8亿,可实际上那些石头在市场上可能连几百万都不值。他就靠着这种“成功案例”如法炮制,不断循环贷款,最终撬动了巨额资金。
这些操作说白了,都是在“创造”资产。当正经能卖的资产卖得差不多了,就把一些本来不值钱、甚至是要倒贴钱的东西,通过金融包装变成能从银行贷出巨款的“抵押物”。
“石头变金山”的骗局虽已尘埃落定,但仔细想来,那笔八个多亿的淤泥交易,在本质上似乎与之有某种微妙的相似。不过,与前者被定性为诈骗不同,后者却被不少地方视为资源盘活的创新典范,甚至被当作成功案例加以推广。这背后的逻辑,或许正反映出当前经济环境下的一种现实选择:当居民不敢消费、企业不愿借贷,银行体系积蓄的流动性难以进入实体经济循环,童锁压力便逐渐显现。此时,通过推动“三资”改革,将沉睡的国有资源转化为可估值、可融资的资产,再由政府背景的主体入场承接,实质上是以公共信用为媒介,将存量资源转化为增量信贷,从而撬动资金流动、托底经济运行。从这个角度看,这类操作虽看似非常规,却可能是当前阶段打破“货币沉淀”困局的一种无奈却必然的尝试。
至于代价么。。。
你猜为啥现在取钱的限额越来越低了呢?
闲聊完这些没用的,再说说三季报:
美的三季报确实挺惊喜,toB业务表现很亮眼,toC这块在去年国补有高基数的情况下还能稳住增长,确实不容易,整体增幅比我预想的还要好,值得点个赞。
再看白酒这边,古井和洋河确实有点惨,不过也不是他们两家的问题,整个行业三季度几乎都没躲过,除了茅台本尊还能撑得住,连它家的系列酒都跟着其他酒企一起扛寒冬。之前我们在《近期交易记录》里也聊过这个观点,现在看算是蒙对了一回。

至于后面谁会先反弹,这个我真说不准,可能还得继续蒙。
不过话说回来,其实谁先反弹也没那么重要,白酒前几名的公司各有各的特色,从过去的周期看也是轮流坐庄。没必要非得踩一个捧一个,选自己看得懂、能拿得住的就行。再结合当前“抗童锁”的顶层思路和行业整体的估值水平,现在确实算是布局的好时机。要是对个股没太多研究,白酒ETF真的是个不错的选择——省心省力,赚个行业平均收益,性价比挺高。
分众的业绩我一直当作消费复苏的风向标来看,虽然三季报没披露具体的行业明细,但光看增幅,可能也跟之前外卖平台广告大战有关。不过,不管是消费真的在回暖,还是昙花一现的投放潮,对我估值影响不大,毕竟我习惯用十年平均利润去算,今年多个十亿少个十亿,没那么重要。后面还得继续蹲公司业绩说明会,看看分行业的数据。我个人还是继续押注消费复苏这条线,分众拿着不动。
既然要押消费复苏,押上面“抗童锁”的决心,那畜牧养殖ETF肯定也不能少,毕竟猪肉价格可是CPI食品项中权重最高的单一商品之一。现在估值还在底部趴着,想上车的或许还能赶上这趟“抓猪”末班车。
(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切勿据此交易。股市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上周身体抱恙,本来以为传染了媳妇,结果发现媳妇没事,但是孩子病了。。。这周一边收拾搬家之后的东西,一边协助媳妇照顾生病的娃,三季报都是简单翻了翻,哪家都没顾上细看,等下周应该就能全忙清了,到时候再深入学习。
本周简单聊这些,朋友们周末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