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秋天燥邪当令,需要引火心下行

秋天燥邪当令,燥邪伤津,津液不足不够用,滋润、制约阳气的功能减退,就会有阴不制阳的阴虚内热的表现。津液属阴,起到滋润滋养

秋天燥邪当令,燥邪伤津,津液不足不够用,滋润、制约阳气的功能减退,就会有阴不制阳的阴虚内热的表现。

津液属阴,起到滋润滋养的作用,虚则是指虚损,不足不够用。秋燥伤津,津液不足不够用,滋润.制约阳气功能减退,阴不制阳则阴虚内热

热往上行,寒往下走,就出现了上热下寒的症状

热在头面:

● 口腔溃疡

● 嗓子肿痛

● 痤疮长痘

● 失眠多梦

寒在腰膝:

● 小腹寒凉

● 腰膝酸软

● 夜尿频多

● 腿脚冷痛

故秋燥时节,我们需要引火下行,如何引火心下行?四大法门收好

一、 饮食润燥,根基所在

“治燥不同治火”,不能一味用寒凉药物猛攻,否则会损伤脾胃阳气,适得其反。饮食上应遵循“滋阴润肺,甘润平和”的原则。

多吃白色食物: 中医有“白色入肺”之说。梨、银耳、百合、山药、莲藕等都是秋季养阴润燥的圣品。可以做成冰糖雪梨羹、银耳莲子汤、西芹炒百合等,既能补充水分,又能滋阴生津。常饮“引火茶”: 用一些性质温和的食材泡水代茶饮,是引火下行的妙法。肉桂苹果茶: 肉桂能将上浮的虚火引回肾元,苹果滋阴,两者结合,温通下行,温暖中焦。乌梅三豆饮: 乌梅酸甘化阴,与绿豆、黑豆、黄豆同煮,能清热滋阴,对虚火上炎导致的咽喉肿痛有奇效。桑葚枸杞茶: 桑葚和枸杞都能滋补肝肾之阴,阴足则火自降。少吃“点火”之物: 秋季务必减少辛辣(如辣椒、花椒)、油炸、烧烤以及过于温补的羊肉、韭菜等食物的摄入,这些都会助长燥邪,煽风点火。

二、 起居调摄,静以养阴

早睡早起,顺应秋收: 《黄帝内经》言:“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早睡可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能使肺气得以舒展。避免熬夜,因为熬夜最伤阴血,是虚火上炎的元凶之一。情绪平和,勿扰心神: 秋日落叶纷飞,易引人悲秋。而过度的悲伤、思虑都会耗伤肺气,扰动心火。多接触令人愉悦的事物,保持内心安宁,就是最好的“灭火剂”。

三、 导引之术,引火归元

一些简单的物理方法和运动,能直接有效地将火气引下来。

“接地气”散步: 脱掉鞋子,在干净的土地、草地或沙滩上赤脚行走片刻。大地属阴,此法能有效吸收地面的阴气,导引虚火下行。温水泡脚,加点“料”: 睡前用40℃左右的热水泡脚,水要没过脚踝。可以在水中加入几勺盐(引火归元)或几片生姜(温通经络)。泡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能极大地促进气血循环,引火下行,改善睡眠。练习“金鸡独立”: 闭上眼睛,单脚站立,尽力保持平衡。此法能将你的意念和气血强行引导至脚底,几分钟就能感到脚心发热,正是气血下行的明证。

四、 穴位按摩,随手养生

身体自带了“降火开关”,随手按按,受益无穷。

涌泉穴: 这是肾经的起点,位于脚底前三分之一处的凹陷中。它是引火下行最重要、最直接的穴位。每天睡前用手心搓脚心(劳宫穴对涌泉穴),或者用拳头轻轻敲打涌泉穴各100次,能交通心肾,滋阴降火。三阴交: 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最高点往上四指宽处。它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穴,按摩此穴能同时滋补三经之阴,如同给身体“加水”,水足则火降。太溪穴: 在脚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这是肾经的原穴,能滋补肾阴,好比是补充身体的“水源地”。

以上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您都学会了吗?建议点赞收藏,也可以转发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