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和健康治理日益重要的今天,国际卫生合作成为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2025年度江苏省卫生国际(地区)交流支撑计划(以下简称“支撑计划”)作为江苏省卫生健康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平台,持续推动中青年医疗卫生骨干赴海外研修,以提升专业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在此背景下,常州市疾控中心血防科副科长何明祯有幸作为2025年度江苏-德国巴符州卫生交流项目成员之一,赴德国开展公共卫生研修。
时光飞逝,为期两个月的德国巴符州卫生交流项目已圆满落下帷幕。在此期间,我们两名公共卫生医师辗转于多个城市,先后访问了巴符州社会卫生与融合部、州卫生局、市(县)地方卫生局、社会工伤保险机构(BG RCI)、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以及海德堡大学附属曼海姆公共卫生研究所等多家机构,系统了解了德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结构及其运行机制。在项目结束的送行仪式上,巴符州社会卫生与融合部融合、欧洲司司长Dr. Birgit Locher-Finke为我们颁发结业证书,为此次德国研修之行画上了圆满句号。

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是德国履行其国际责任、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执行机构,代表德国政府及其他委托方(如欧盟、联合国、私营部门等)执行国际合作项目。它通过提供专业知识、技术咨询和能力建设,帮助伙伴国家应对发展挑战。主要目标领域包括经济发展与就业、能源与环境、和平与社会安全、教育与卫生健康,其中卫生合作项目覆盖非洲、亚洲和拉美等多个国家。GIZ拥有一个庞大的全球网络,在超过120个国家开展业务,全球员工总数约25000人,其中超过70%是所在国的本地雇员。GIZ全球化的员工网络、以需求为导向的工作模式以及对可持续性和伙伴关系的坚持,使其成为国际发展合作领域中最受认可和尊重的机构之一。

中国与德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均以保障国民健康为根本目标,但在组织架构、筹资机制、服务提供与运行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德国的体系体现出鲜明的法治化、分层自治与多方协作特征,犹如一部精密运转的“协奏曲”,在法治框架下,各级政府、公共卫生机构、保险组织及科研单位各司其职、协同运作。而中国的体系则以行政主导为特点,呈现出自上而下、强力动员的模式,更似一个高效的“指挥部”,依托强有力的行政体系,实现任务的快速部署与资源的有效调配。
不同体制下的公共卫生运行模式各具优势,国家间相互借鉴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可汲取德国在法治建设、精细化管理与技术创新方面的经验;德国亦可参考中国在社会动员、快速响应与成本控制方面的实践。我想,这正是此类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深远价值所在。(何明祯/文)
来源:常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