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的市场正在快速增长,规模去年达到接近65.4亿美元,专家预料在不久将来便会破千亿元,而且接近一半重度受众是中老年用户。
这些短视频(短影音)的剧情对不少人来说十分“狗血”──例如农妇在大城市街头救了哮喘发作的富家千金,由此成为首富妻子,而且她每次遭亲家或丈夫的商场对手欺凌时,富豪老公总会霸道登场为她“报仇”……

有观众认为,他们在剧中找到一些情感共鸣。不过,有人担心不熟悉手机操作的老年人会不知不觉陷入“付费陷阱”。
40岁的元一(化名)是中国大陆一家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她向BBC中文表示,这种每集一两分钟、故事夸张炸裂的短剧给她压力巨大的工作生活带来了些许慰藉,是她可以随意选择的小剂量“情绪价值”。
近几个月来,元一和她的朋友们注意到,微短剧似乎在逐渐变化,不再是他们职场人的专属。不仅主角的年龄变大了,连观众都是——她一个朋友的70岁父亲,每天“目不转睛”地追看这类剧,还会在年轻人上班的中间打电话来让儿子帮他操作付费。元一听后惊讶:“现在老年人的生活都那麽丰富了吗?
“千亿市场”的老龄化
中国的微短剧市场在近两年飞速地增长,每年生产的剧目数量和相关的上下游企业数以百计。新经济产业数据分析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的研究报告指,去年中国网络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65.4亿美元,市场研究人士预计今年增长72.1亿美元,逼近中国电影院线市场的规模——去年中国全国电影票房为549.15亿元(76亿美元)。
其中,日渐活跃的中老年付费观众,被认为是市场增长的新引擎。
广告和市场营销咨询公司秒针系统(Miaozhen System)在今年2月发表的《香港微短剧市场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45至64岁的中老年用户在微短剧的付费活跃程度高于整体平均线,而且在重度受众当中占43.2%。
“这个跟国内退休人员的消费能力水平有关,”艾媒咨询的首席分析师张毅向BBC中文表示,“比如说退休金养老体系、保障体系相对比较充裕,这形成了老年市场这样一个巨大的消费潜力市场。”
官方预测,这个每月领取退休金的人群,消费潜力不穿小觑。中国官方机构在今年初曾推算,203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消费的基准规模将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27%——假如养老金持续增长和福利更加完善,更乐观的预计将是10.75%,以及至2050年的20.74%。
一些对中国老龄化社会潜藏价值的研究报告则指,50岁之后的中老年人开始更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因而在文娱产业上的消费潜力巨大。中国当局也鼓励各界发展推动丰富老年人生活的“银发经济”产业,其中包括面向老年人的文学、影视和短视频行业。
张毅相信,中国微短剧的“千亿市场”会很快形成,而中老年消费群体将会是一支持续的主力军。
年近70岁的退休人士徐阿姨是微短剧的付费用户。她记得自己也是在最近两年开始在手机上接触并逐渐习惯刷微短剧,然后开始为喜欢看的短剧付费。
她最近在经常刷一部讲述老年人闪婚的短剧,记不起名字,但是说得出当中令她有所共鸣的原因:“你知道现在很多老年人也是一个人,也孤单啊,有的老年人也希望有个伴吧,就看看这些剧。”
如今在互联网上面对徐阿姨这一类受众的微短剧非常多,且流行得非常快。本文开头描述的是今年迄今流量最火爆的微短剧《闪婚老伴是豪门》里的情节。它被媒体形容为“中老年人的偶像剧”,在8月底上线后两周内在抖音上的话题总量超过25亿,在原生播放平台上播放量超过5亿,连续多天占据行业榜单头名。
“越来越多的老年群体,不管是城市的还是农村的,他们开始进入到中国的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林健向BBC中文表示,“他们其实已经是一个很庞大的互联网人群。”
据《2024年香港国际微短剧行业研究报告》的定位,每一部微短剧的制作周期由数天至数周不等,制作成本是人民币数万至上百万元。在终端,它们以类似2元一集或49.9元一套这样的收费,像零食一样喂给点击它们的手机用户,一些“爆款剧”上线头几天就能在用户充值上获得以千万元计的“课金”。
“一个月,几个亿的人群,你想想,这个数有多大?”他说,“一年还有12个月呢!收益非常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