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病后防复: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守护来之不易的健康

若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是对身体的“突然袭击”,那么急性期后的康复就是更漫长关键的“保卫战”,目标是筑防线防复发,

若心绞痛发作、心肌梗死或脑梗死是对身体的“突然袭击”,那么急性期后的康复就是更漫长关键的“保卫战”,目标是筑防线防复发,这就是二级预防核心——针对心脑血管病患者,防疾病复发加重。

一、为何二级预防如此重要?——风险更高,需更严管理

经历心脑血管事件的患者身体内环境改变:动脉粥样硬化广泛存在,一处血管出事意味着全身血管或有斑块、不稳定;病理基础仍在,“三高”、吸烟等危险因素若未控制,会继续破坏血管;复发风险极高,脑梗死复发致死致残率远高于首次。因此,二级预防措施比一级预防更严格、全面、持久,需患者和医生终身管理。

二、二级预防的双重策略:西医的“强效维稳”与中医的“固本清源”

1. 西医的“ABCDE”策略:一套国际公认的标准化方案

这是便于记忆执行的指南:A是抗血小板治疗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除非有禁忌症,需终身服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防血栓,ACEI/ARB能降压、护心护血管、改善心室重构;B是控制血压与β受体阻滞剂,血压目标更严格,降至<130/80 mmHg,β阻滞剂可降心率、减轻心脏耗氧、改善预后;C是胆固醇管理与戒烟,核心用他汀类药物,降脂目标值更低且要长期甚至终身服用,戒烟要彻底并避免二手烟;D是糖尿病管理与合理饮食,糖尿病患者要控好血糖,饮食坚持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地中海式饮食;E是运动与健康教育,医生评估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患者要学习疾病知识、提高依从性。

2. 中医的“扶正祛邪”与“防治结合”

中医在二级预防有独特优势,侧重整体调理、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干预复发因素。核心病机是患者“本虚标实”,本虚更甚,心气、心阳等亏虚更突出,标实残留,“瘀血”“痰浊”是复发隐患。治则是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滋补肝肾,既要扶助正气,又要清除病邪。方法有中药汤剂/中成药辨证调理,如补阳还五汤改善偏瘫等,还有针灸、推拿疏通经络、促进恢复。

中西医协同:在西药标准治疗(如他汀、抗血小板药)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往往能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例如,他汀类药物可能带来肌肉酸痛、肝酶异常等副作用,中医辨证属“血瘀”的患者,在恢复期常需要更强的活血化瘀治疗来改善微循环和神经功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功效的中药成分药物,比如丹红注射液进一步稳定斑块、降低复发风险,这也是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的常用方式。

三、患者自身的“每日功课”:将预防融入生活

遵医嘱:严格按时服药,不自行停药或减量,定期复查血压、血脂等。

识警报:再次学习心绞痛和中风征兆,怀疑复发立即就医。

管住嘴:将饮食控制作为每日治疗任务。

迈开腿:把康复运动看得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

好心态:接受疾病,积极面对,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康复。

建支持:家人共同参与,提供支持监督,营造康复环境。

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没有 “终点线”,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 “健康管理马拉松”。它需要我们用好 “所有武器”—— 既有西医精准控风险的 “ABCDE” 策略,也有中医固本清源的调理智慧,更离不开患者日复一日的坚持。

在这个过程中,像丹红注射液、舒血宁注射液等同类药物,是中西医协同预防中的 “辅助力量”,且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而真正的 “核心力量”,始终是你对健康的重视 —— 只有在遵医嘱用药的基础上,坚持每天按时服用基础治疗药物(如降压药、降脂药、抗血小板药)、严格执行健康饮食(低盐低脂低糖、多吃蔬果与粗粮)、保持适量规律运动(如每日散步 30 分钟、太极等康复运动),才能从根本上筑牢心脑血管健康防线,守住来之不易的康复成果,真正享受有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