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道德经》:当你发现一个人总是保持平静,不争不抢,没有攀比之心时,务必要高度警惕,因为他们城府极深

莫言曾说:“当你觉得一个人总是平静如水、不争不抢、没有攀比之心时; 一定要高度关注,这种人的思绪和策略通常难以预测,不可

莫言曾说:“当你觉得一个人总是平静如水、不争不抢、没有攀比之心时; 一定要高度关注,这种人的思绪和策略通常难以预测,不可能轻易触碰。”

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高人都懂得“和光同尘”的道理,他们不显山不露水,把自己的“绝世武功”隐藏得很深,但一旦与之交锋,便会一败涂地。

《道德经· 第四十五章》中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意思是说: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残缺,但是它的作用却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看似空虚,但是却作用无穷。才智出众的人,看起来愚笨,真正聪明的人,从不炫耀自己,能言善辩的人,反而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清静能够克服躁动,寒冷可以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每临大事有静气,看似无所求的人,往往才是最懂得布局,最有远见的人。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里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有人将其翻译成:“因为不争,所以没人能和他争。”可更准确的解读应该是:“正因为不陷入无谓的争夺,所以能站在更高的维度掌控全局。”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准备攻打宋国,大臣子鱼力主出击迎战,可是宋襄公却坚持“不鼓不成列”,他坚持要等到敌军完全渡河、排列好阵型再开战。

这让宋襄公落下了个“迂腐”的骂名。宋襄公或许不懂得“兵不厌诈”的兵法,但他却懂得:战争伤民伤财,是民心向背的事情。所以他选择了“不争一时之快”,这样做反而让天下人看清了楚国的霸道、宋国的克制,最终,宋国的仁义之名传遍诸侯各国,这可是要比一场短暂的胜利更为长久。

真正的强者,从不在“表面胜负”上较劲,他们不争不抢,并不是没有力量,而是把力量藏在了“不争”里;他们不攀比,并不是没有野心,而是把野心化作了“利他”的格局。

黄石公说君子需要学会“潜居抱道”,庄子也讲君子要有“龙蛇之变”,意思都是说,在时机不当或者条件不利时要学会会隐忍,而一旦时机成熟,就要奋发向上。

简单来说,就是该藏则藏,该露则露。

三国时期,庞统可是和诸葛亮齐名的能人,不过庞统长得丑,性格又怪,所以不招人喜欢。

他先是投奔吴国,孙权一看来了一个这么丑陋的人,就没有留用他。

于是,他又去投奔刘备。临行前,孔明交给他一封推荐信,让他出示给刘备,刘备必会重用他。

可是,庞统却只以一个平常求职者的身份见老板,并不出示孔明的推荐信。

刘备一看这人其貌不扬,就随便打发他去治理一个不起眼的小县。

庞统并没有因怀才不遇而耿耿于怀,他深知靠人推荐,难掩悠悠众口,他得等待时机在该露脸的时候才露脸。

于是,他当着刘备的心腹,爱弟张飞的面,只用了半日便将积累了一百多天的公案处理得干净妥当,让众人心服口服。

庞统正是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使得他步步高升,不久就当上了副军师中郎将。

所以,做人必须得学会隐忍的策略和艺术。

锋芒毕露的人,通常都不会因为锋芒毕露而成功,却总是因此遭受挫折,甚至一蹶不振。

《道德经·第七章》有云:“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把自己放在最后,反而能走在前面;把自身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己。

要知道:真正的强大,是允许万物穿过自己

愿你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可以像水一样——

遇山绕行,是智慧;

润物无声,是格局;

终成江海,是沉淀。

毕竟,人生最顶级的“城府”,从来不是算计别人,而是活成自己的光;

人生最难得的“平静”,从来不是麻木无感,而是看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愿你我都能活成这样的人——

心中有火,眼里有光,

脚下有路,身上有香。

如此,甚好。

📌关注我,一起读经典,悟人生,修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