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在想,那个高三女生端起的,只是一碗普通的汤泡饭,为什么会在某位校长的眼里,竟然变成了一句“臭要饭的”?
在福建漳州正兴学校,一个高三女生在食堂吃免费的汤泡饭被一校领导看到后,被校领导拍下并辱骂“臭要饭的”!
01|那碗饭,本该是温暖的孩子们学习紧张,能在食堂舀一碗热汤、泡点米饭,既果腹又省心,这理应是学校对学生最朴素的关怀。可在那个瞬间,它被异化成了羞辱的标签。那一刻,我能想象到女生手足无措、眼眶泛红的样子。她明明没做错什么,却被剥夺了最基本的尊严。
我忍不住会问:她为什么要吃那碗免费的汤泡饭?是因为家里条件有限,舍不得多花钱?还是因为高三太累,没时间排队,能快点吃饱就行?无论哪种原因,都不该成为被羞辱的理由。一个真正的教育者,理应拍拍她的肩膀说:“孩子,别亏待自己,学校就是你第二个家。”而不是拿起手机,把她的窘境当作笑柄。
02|从温暖到羞辱:教育的错位“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是人之常情。家里再困难,父母护着孩子的心是天经地义的。可在校园里,为什么教育者反而做了拆穿、揭短的人?
这背后折射出的,不是个人的冷漠,而是整个教育逻辑的错位。校方的回应耐人寻味——先是否认,再搬出“七年五个状元”的成绩单,最后把质疑归结为“同行嫉妒”。
你看,他们不是去关心那个孩子的处境,而是急于维护所谓的“光鲜门面”。在他们眼里,教育的价值,不是尊重学生、托举灵魂,而是成绩、是名声、是荣誉榜上的数字。至于学生的自尊与尊严,不过是可以牺牲的小代价。
这才是真正刺痛我的地方:一所“年年出清华北大”的学校,却培养不出最基本的关怀。它能教孩子如何解出一道复杂的方程,却教不会成年人如何看待一碗汤泡饭。
03|一碗汤泡饭背后的文明拷问古人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自古以来,教育都被视为头等大事。可当代某些学校,却把教育异化成了“成绩工厂”。分数至上、面子至上,至于学生是不是在一个有温度的环境里成长,反而成了无关紧要的事。
这一幕,不是孤立的。前有“臭肉食堂”,今有“汤饭羞辱”。从餐桌到课堂,学生的体面被一次次撕碎。教育,本应托举人的尊严,如今却常常在最细微的地方露出冰冷。
我常常在想:文明发展到今天,科技可以上天入海,财富可以日益堆积,可为什么教育,反而在某些时候变得如此冷漠?为什么在我们曾经最看重“学子如宝”的土地上,会让一个孩子,因为一碗汤泡饭被戳穿尊严?
正兴学校之类民办学校一面高举“教改”“升学”旗帜,一面在食堂、宿舍、心理辅导等最基础的日常关怀上节衣缩食,这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一条可估量的逻辑链:减投入→维持成绩话术→靠外部资源或短期炒作维持名声。结果是,教师、管理者被业绩指标绑架,学生的尊严被市场化的指标所碾压。七年五个状元可以包装成神话,但包装背后,是多少孩子在无形中被训练成了“合格的工具人”而非“完整的人”?
真正的教育,不该是“嗟来之食”,而应是“润物无声”。那碗饭,原本可以是温暖,是守护,是一所学校对孩子最直接的抚慰。可惜,它却被当成了讽刺的武器。
写在最后教育的价值,不该只看状元榜上的名字,而要看那些最普通的孩子,是否在被尊重。毕竟,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状元只有少数,而在底下默默吃着汤泡饭的,才是大多数。
如果连他们的尊严都无法保障,那么所谓的“清北辉煌”,只是一张冷冰冰的遮羞布。
教育者,应该先问的是自己的良知,而不是成绩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