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夜里起夜总怕摔了没人知,现在就算孩子在外地,我这儿的‘小雷达’比他们还操心。” 运城盐湖区 82 岁的张阿姨指着天花板上的设备笑着说。这个被老人亲切称作 “小雷达” 的装置,正是舜熙科技用技术守护晚年的生动注脚。当 “智慧 +” 遇上养老,舜熙科技正打破传统养老的痛点壁垒,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享受到 “看得见的守护” 与 “摸得到的温暖”。

无感守护:24 小时安全网,让独居不孤单
“独居老人的安全,差的就是‘及时发现’这一步。” 舜熙科技项目负责人的话,点出了千万家庭的担忧。针对多数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现状,舜熙科技跳出 “需主动操作” 的设计误区,用 “隐形设备” 织就安全防线。
盐湖区 12 个社区的老人家中,天花板里的毫米波雷达无需佩戴任何设备,就能精准识别跌倒与正常活动。去年冬天,76 岁的王大爷在浴室滑倒,雷达 10 秒内触发警报 —— 子女手机收到定位提醒,社区网格员 5 分钟赶到现场,15 分钟内完成紧急救援。截至目前,这套系统已成功避免 12 起独居老人意外延误,响应速度比传统人工巡查快 10 倍。
而夏县养老院的智能床垫更懂 “未雨绸缪”。老人只需躺下,就能实时记录心率、呼吸频率与翻身次数。若连续 3 天夜间起夜超 8 次,系统自动推送数据给医生排查健康隐患;若翻身频率过低,护工会主动协助预防褥疮。“以前得等老人说不舒服才知情,现在数据能‘提前说话’。” 李大夫的感慨道出了技术的价值。

服务上门:AI 牵线搭桥,打通幸福最后一米
“想理发走不动,打电话总占线;想参加康复课,不知报名时间。” 这曾是许多老人的烦心事。舜熙科技用 “AI 服务中台” 打破信息壁垒,让服务主动找到老人。
在盐湖区社区服务站,老人对着智能终端喊一声 “小熙小熙,我要理发”,2 小时内就能对接好服务。系统支持方言识别,不会说普通话的老人也能轻松 “指挥”。更贴心的是,AI 会根据监测数据生成 “需求标签”:监测到老人常练太极,自动推送班课提醒;发现做饭频率下降,联动助餐点询问送餐需求。“从老人找服务到服务找老人,参与率高了 3 倍。” 护工小李的话印证了服务的实效。

普惠落地:技术不 “贵气”,温暖接地气
“技术再好,老人用不起也白搭。” 舜熙科技始终坚守养老服务的本质。在运城,联合政府推出的 “智慧养老普惠包” 让温暖触手可及:包含毫米波雷达、智能床垫的服务包,政府补贴 70%,企业让利 20%,家庭仅需承担 10%,中低收入家庭也能轻松拥有。
考虑到老人的使用习惯,舜熙科技将操作简化到 “零难度”:雷达和床垫安装后自动运行,无需联网;语音终端只需喊名字,不用按按钮。85 岁的刘奶奶说:“这东西比手机简单,不用麻烦孩子教。” 这种 “接地气” 的设计,正逐步缩小老年 “数字鸿沟”,践行着国家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愿景。
从运城的老巷到更多城市的社区,舜熙科技用技术回答着养老的时代命题。正如泰州市民政局负责人所说:“科技是手段,温情才是目的。” 舜熙科技正以无感监测守护安全,以数据互联传递服务,以普惠理念温暖人心,让智慧养老真正成为 “幸福账单”,让每个晚年都能安心、舒心、有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