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忻州市区驱车向北1小时,翻越恒山余脉,眼前骤然收束——两山夹峙间,一道青灰色城墙如巨蟒盘卧,10余座敌楼、烽火台沿山脊蜿蜒,最窄处仅容单车通行。这里是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的雁门关。作为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文化最厚重的关隘之一,它见证了2000余年中原与草原的碰撞交融,更凝结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家国情怀。今年盛夏,记者随长城文化研究专家、守关人后代及游客实地探访,结合最新保护成果与沉浸式体验,奉上一份"登雄关、读历史、触家国"的全维度攻略。
从"兵家必争"到"文化地标":一座关的千年血火与文明沉淀雁门关的故事,始于一场"列国博弈"。据《史记》记载,战国时赵武灵王设"勾注塞",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飞雁出于其间"得名。此后,秦汉击匈奴、隋唐征突厥、宋辽争幽云……这里发生大小战役逾千次,留下"李牧破匈奴""卫青击胡""杨家将抗辽"等传奇。
"雁门关的价值,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对话场'。"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说,关城内的"靖边祠"供奉着李牧、卫青、霍去病、杨业等12位"镇边名将",从汉将到宋将,不变的是"保家卫国"的精神内核;而关外的"马市遗址",曾是中蒙贸易的"茶马古道",见证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共生。
行走关城,每一步都是历史的回响:
天险门与地利门:关城双门对峙,天险门为北入口,门额"天险"二字为明万历皇帝御笔,城楼上的"雁门关"匾额则为武则天所书(取"雁门"古音);地利门是南出口,门内藏有"瓮城",曾是伏击敌军的"口袋阵";
杨家将雕塑群:沿步道而上,可见"杨业抗辽""佘太君挂帅"等青铜雕塑,杨业"血溅李陵碑"的悲壮、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智勇,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靖边祠与碑林:祠内供奉的杨业塑像威严端庄,两侧墙壁嵌满历代题咏雁门关的诗词碑刻——从范仲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到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诗与关的共鸣跨越千年。

雁门关的魅力,在于它能让游客"穿越"成历史的一部分。记者梳理出四条主题路线,覆盖军事爱好者、文化游客、亲子家庭与摄影发烧友需求。
路线一:军事探秘·解码"中华第一关"的防御智慧(硬核爱好者必走,建议3.5小时)起点:关城广场→ 核心段:天险门→瓮城→地利门→长城古道→ 延伸段:烽火台遗址→ 终点:边贸街"军事工坊"
这条线路聚焦军事防御体系:
天险门攻防演示:每日10:30、15:30,景区还原"古代守城战"——士兵持弩、滚木礌石抵御"敌军",游客可近距离观察"悬门""滚木槽"等机关;
长城古道徒步:沿北齐长城遗址上行,这段保留原始夯土的城墙,最窄处仅0.8米,讲解员会提示:"古人靠'腰牌'通行,现在我们用电子讲解器,科技让历史更清晰。";
军事工坊体验:在边贸街可亲手制作"仿汉铜弩机"(简化版),或用陶土捏制"烽火台模型",了解古代通讯技术。
"原来'一夫当关'不是夸张!"军事迷李先生在体验滚木礌石装置后感叹,"城墙角度、敌楼间距都是数学题,古人用经验写就'防御教科书'。"
路线二:文化寻根·在诗词与信仰中读懂家国(文化游客首选,2.5小时)雁门关的文化厚度,藏在诗碑、祠庙与传说里:
靖边祠诗会:每日11:00,穿汉服的讲解员带领游客诵读《雁门太守行》《渔家傲·秋思》,声音在山谷回荡,恍若与古人对话;
杨家将故事馆:通过全息投影重现"金沙滩之战""十二寡妇征西",小朋友可参与"杨门小将"角色扮演,学习"忠勇"精神;
边贸街非遗展:设置"代县剪纸""雁门面塑"摊位,艺人用剪刀剪出"杨家将"形象,用面团捏出"烽火台",游客可动手体验。
"在这里,历史不是课本上的字,是能摸、能听、能参与的。"北京语文老师王女士说,她带学生来研学,孩子们诵完诗后主动查资料:"原来'燕门关'的'燕'是通假字,现在他们成了'小考证家'。"
路线三:亲子研学·给孩子的"家国启蒙课"(家庭游首选,2小时)针对亲子群体,景区推出"小小镇边将"研学项目:
"关城拼图大作战":用200片拼图还原雁门关全景,孩子通过观察地形,理解"一夫当关"的地理优势;
"古代兵器小课堂":展示弩机、甲胄、箭镞等复制品,讲解员用动画演示"弩的发射原理",孩子可试穿儿童甲胄拍照;
"家书传情"活动:模拟"战士戍边写家书",孩子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妈妈我想你""我会守护家",投入"仿汉邮筒",家长可扫码收听孩子的"家书朗读"。
"孩子玩得开心,还记住了'忠勇'两个字。"忻州某家庭游客说,回家后孩子主动画了幅"杨家将抗辽图",说要"像英雄一样勇敢"。
路线四:摄影创作·捕捉"雄关四季"的光影史诗(摄影爱好者专属,全天)雁门关的四季皆入画:
晨雾中的天险门:清晨6:30,薄雾漫过关城,青砖黛瓦若隐若现,适合拍"水墨雄关";
黄昏的烽火台:夕阳将城墙染成金色,远处的恒山层峦叠嶂,是拍"大漠孤烟直"的绝佳时机;
星空下的长城古道:夏季晴夜,银河横跨天际,古道上的灯笼与星光交映,适合拍"星垂平野阔"。

为平衡保护与体验,雁门关景区今年推出多项创新:
保护升级:给千年雄关"做体检""数字孪生"工程:通过三维扫描建立关城数字模型,实时监测墙体裂缝、砖块位移,修缮时"修旧如旧",保留明代城砖、清代题刻等历史信息;
"生态护关"行动:在关城周边种植本地灌木(如柠条、沙棘),固土防沙,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实现"关城与自然共生";
"文保志愿队"招募:游客可报名参与"清理古道青苔""记录碑刻文字"等轻量级文保工作,完成后获颁"护关使者"证书。
体验升级:让"厚重历史"可感可触"镇边将"沉浸剧场:新增实景演出《杨业归宋》,演员穿宋甲、骑战马,在古道上演绎"负伤被俘"的悲壮,观众可"围观"战马嘶鸣、刀枪碰撞;
"长城书房"开放:在靖边祠旁设阅读空间,陈列《中国长城史》《雁门关志》等书籍,提供盖"雁门关"主题印章服务,游客可写"关城日记"留存;
"智慧导览"上线:小程序新增"AR寻宝"功能,扫描城墙可弹出"古代士兵的一天""某块砖的故事"等互动内容,适合年轻游客。
活动升级:文化传承更"有烟火气"夏燃·"长城音乐节"(7-8月):邀请民谣歌手演唱《长城谣》《雁门关》等原创歌曲,配合篝火、灯笼,打造"边塞不夜天";
秋颂·"雁门诗会"(9-10月):举办全国诗词大赛,优秀作品刻于"新诗碑墙",与古碑同立关城;
冬暖·"关城年俗"(12-2月):体验"贴门神""挂灯笼""煮黄米油糕",听守关人后代讲"过年守岁"的老规矩。
雁门关游玩"保姆级"指南开放信息:
忻州市区出发:自驾(导航"雁门关景区",约1小时);或乘旅游专线公交(约1.5小时);
周边联动:顺路参观"代州古城"(距景区20分钟车程,保存明清古街、文庙)、"杨忠武祠"(30分钟车程,杨家将宗祠)。
时间:8:00-18:30(旺季4-10月);8:30-17:30(淡季11-3月);
门票:90元(含关城、杨家将雕塑群、边贸街);"深度体验套票"(含实景演出、工坊活动)150元/人;
交通:
游览贴士:
关城台阶陡峭(部分坡度超45°),建议穿防滑鞋,老人儿童需扶栏慢行;
夏季紫外线强,需备防晒帽、墨镜、防晒霜;冬季城墙有积雪,建议穿防滑靴;
景区内部分区域为军事管理区,需遵守导览标识,勿擅自进入。
服务设施:
景区设有游客中心(提供轮椅、婴儿车、急救药品)、母婴室、免费Wi-Fi;

离开时,暮色中的雁门关更显苍茫。我坐在天险门的城垛上,看山脚下的村庄升起炊烟,听守关人后代王大爷哼起代县民歌:"雁门关,九门口,铁打的城墙流水的兵……"
雁门关的动人,从不是单一的"险峻"或"古老"。它是李牧"坚壁清野"的谋略,是杨业"血溅疆场"的忠勇,是守关人扫了千年的青砖路,是孩子们写"家书"时颤抖的笔尖。它用2000余年的风雨告诉我们:所谓"雄关",不只是地理的屏障,更是精神的坐标——它让我们看见,中国人从未屈服于命运的险峻,而是用热血与信念,在绝境中筑起希望。
这个秋天,不妨来雁门关走走。不必急着登顶,只需在天险门触摸明砖的棱角,在靖边祠听一段杨家将的故事,在边贸街买一张盖着"雁门关"印章的明信片。你会懂得:最好的旅行,是遇见风景,更遇见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
愿雄关永固,家国长安,愿每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听见长城砖里的"中国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