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北平原的冀东油田,一排排深蓝色的光伏板正在昔日油井旁静静汲取阳光。2025年10月,随着柳赞区块最后一座光伏电站并网发电,这个传统石油基地成功实现了14兆瓦光伏装机的全面投运,年均可产生1800万千瓦时清洁电力,标志着油气田新能源转型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01 技术创新驱动高效建设
冀东油田创新采用590瓦单晶双玻双面组件,这种两面均可发电的光伏板较传统产品提升发电效率15%以上。项目团队通过交叉滚动施工法,将基础打桩、支架安装与组件敷设工序科学衔接,使建设周期缩短30%。在设备选型上,15台逆变器与2台箱变站的精准匹配,确保了一次送电成功率100%。
不同于常规光伏电站,油田分布式项目需兼顾生产用电特性。设计团队针对采油设备负荷曲线,优化组件倾角与阵列间距,使发电高峰与用电高峰自然契合。这种定制化设计让光伏电力可直接用于抽油机等生产设备,实现就地消纳率100%。据国际能源署数据,此类油气田光伏项目平均回报周期较商业电站缩短2-3年。
02 闲置资源实现绿色重生
柳赞区块的智慧在于对闲置土地的活化利用。四个长期闲置的钻井平台场地,总面积约200亩,通过"板上发电、板下管护"的模式焕发新生。这种立体化利用使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提升3倍,为全国油田闲置土地资源开发提供新思路。
项目建设过程中,冀东油田新能源事业部建立甲供材精准调度机制,确保28760块光伏组件有序进场。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控打桩深度、支架扭矩等关键参数,使安装一次合格率达99.8%。这种精细化管理模式,现已被收录进《油气田新能源建设标准化指南》,成为行业参考范本。
03 融合发展助力双碳目标
14兆瓦光伏每年1.39万吨的二氧化碳减排量,相当于种植76万棵树。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截至2025三季度,全国油气田已建成新能源项目装机超2吉瓦,冀东油田的实践为行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其"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模式,使传统能源企业从单一油气生产者转向综合能源供应商。
这种转型正在产生倍增效应。当光伏电力替代部分网电后,油田生产成本每度电降低0.2元,年节约电费超360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采用的智能运维系统可实现故障远程诊断,运维效率提升50%。这种智能化管理经验正在向其他油田推广,推动行业整体降本增效。
04 绿色转型开启能源新篇
冀东油田的探索证明,传统能源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不是简单叠加,而是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和模式创新实现的深度变革。随着国家"双碳"战略深入推进,这种油田光伏模式正在大庆、胜利等大型油田复制推广,预计到2030年,油气田新能源装机将突破10吉瓦。
从黑金到绿电的转变,不仅彰显了能源企业的社会担当,更开辟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当阳光照在光伏板上,传统油田正在书写着能源转型的生动故事,为构建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贡献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