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轻敲檐角,松风穿过殿门。
老僧燃起一盏灯,对坐的少年缓缓说道——
“人这一生啊,总有三样放不下。放不下事情,放不下心,放不下自己。若想见佛,若想安然,便要学会三种放:放下……放空……放倒。”

一、放下 —— 慧能担柴
岭南的早晨,雾气未散。一名樵夫挑柴经过寺门,听见经声回荡。
殿中僧人诵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樵夫停下脚步,抬头问:“师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那僧人见他衣衫褴褛,淡淡一笑:“你是砍柴人,问这些做什么呢?”
樵夫仍笑:“我不识字,但我想啊,如果心能放下这担柴,是不是,也能放下心里的担子?”
僧人怔住。
只见樵夫轻轻放下柴担,尘土扬起——肩头一松,心也轻了。
从那一刻起,他的眼神变得澄明。后来,这个砍柴人,成了六祖慧能。
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不再执着。放下肩上的柴,是放下一时的重;放下心中的“我”,才能走得更远。

二、放空 —— 赵州茶盏
秋叶铺满赵州寺。一位饱学的书生前来拜访,自称读尽佛经,悟透真理。
赵州禅师微微一笑,吩咐侍者——“倒茶。”
茶水渐满,禅师却仍在倒。书生忍不住惊呼:“师父!满了,再倒就要溢了!”
赵州放下茶壶,缓缓说道:“你的心,就像这盏茶——太满了,容不下一滴新水。”
书生愣在那儿,低头望去,只见茶面映出他自己那张骄傲的脸。赵州笑道:“学佛,先要学空。空,不是没有,是——无碍。”
放空,不是空无一物,而是心中有容,万象皆映。心若如水,世界便清;心若盈满,一尘不纳。

三、放倒 —— 老僧入定
寺后的老松,静立百年。老僧日日扫叶,从不多言。
弟子问:“师父,修行半生,您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吗?”老僧笑了笑:“叶落归根,我的心,也是如此。”
第二天清晨,晨钟敲响。老僧扫完最后一片叶子,将竹扫轻轻放下。“放下了。”
说完,倚松而坐。风轻轻吹来,他的身子,缓缓放倒。面上,仍带着那一抹微笑。
弟子跑过去,只见师父已安然入定。夕阳透过松枝,照亮他安静的面庞。
碑上后来刻着一句话:
“放下尘心,放空万念,放倒此身。”
放倒,不是倒下。而是连生死都不再牵挂的自在。

尾声
老僧讲完,灯芯轻颤。少年沉默许久,轻声问:“师父……三放之后,还要放什么呢?”
老僧拈花微笑:“放与不放,皆随缘。”
风吹过,灯影摇曳。那一刻,少年仿佛懂了。
放下,是脱离尘事;放空,是平静内心;放倒,是看破生死。
世人求佛,常在远山。不知佛,其实就在——你放下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