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街西闻捣帛,一夜愁杀湘南客。长安城中百万家,不知何人吹夜笛。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作品,名为《秋夜闻笛》。岑参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经前往边塞地区与戍边将士同吃同住。岑参是南阳人,后举家迁往江陵。为什么会对创作边塞诗有兴趣呢?就要从他的经历讲起了。岑深从小志向远大,年纪轻轻就想要通过文采受到天子赏识。唐代官场有类似的先例,比如李白擅长写诗, 皇帝就把他召到长安。这条路没有走通,他就去参加科举,不到30岁步入官场。

岑参初入官场,被授予了右内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后来在节度使幕府担任判官,促成了边塞之行。他先后去过北庭、安西等地。作为舞文弄墨的书生,他见到了很多人没见过的边塞景色,体会到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他当然会提笔记录这些生活经历,写诗就成了最好的方式。

据考证,《秋夜闻笛》创作于天宝年间。从内容看,他写诗的时候人在京城。已经适应了军旅生活,到了繁华帝都反而觉得不习惯了。他通过感受上的反差,希望有更多人了解边塞。戍边将士守护疆土,应该有人关心他们的生活苦不苦,想不想家。不能让这群人默默奉献,他们的功绩值得口口相传。

诗中提到的天门街是指长安城的朱雀大街,也就是长安城的中轴线。岑参在朱雀大街的西侧听到捣布料的敲击声。帛是各种丝织品的总称,在诗中特指制作寒衣的布料。由于蚕丝中有胶质成分,会让布料有一种粗糙僵硬的感觉。捶打清洗,会让布料变得柔软细滑。同时古人使用的染料包括植物、矿物原料,染色后也需要反复捶打,然后把浮色洗干净。一听到捶打布料的声音,岑参就想到这是有人为戍边亲人做衣服呢。

诗中提到的“湘南客”是岑参本人,从地域范围看江陵属于湘南地区。捶打衣服布料的声音,让岑参百感交集。他孤身一人暂居长安,理解孤单寂寞的滋味。一个个家庭无法团聚,才有了京城的繁华稳定。别人看不到普通人的付出,他不能视而不见。

长安城里有百万人家,这其中有多少人家不能团聚呢?没人可以回答岑参的问题,让他觉得更加痛苦。繁华盛世是天下百姓合力托举起来的,为什么有人只能把思乡之情深深隐藏,有人就可以享受太平安稳?

远处传来一阵凄凉的笛声,不知道谁又在惦念远方的亲人。多么希望笛声可以跨越万水千山,传到边塞,抚慰戍边将士的苦闷啊。岑参作为官员阶层的一员,能够看到边塞将士的疾苦,替他们说说心里话,彰显出光辉的人格魅力。

有人说《秋夜闻笛》采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未必准确。诗中并没有流露兴奋激动、喜悦欢快的调性,而是在第一句诗就暗示他想说公道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