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避寒
编辑|避寒
诸葛亮算什么?他帮刘备打了半辈子仗,最后累死在五丈原。范蠡呢?帮勾践灭了吴国,转身就走,活到88岁,三次成为首富。
临终前,这个老头留下四句话,说躲过这四祸就是福,文种不听,被逼自杀。这四句话到底说了什么?
装疯的楚国狂人公元前517年,楚国宛县,范蠡趴在狗洞边,冲着来访的文种学狗叫。
围观的乡邻笑得前仰后合:"看吧,这疯子又犯病了。"文种的随从急了:"大人,咱走吧,这人脑子有问题。"

文种却笑了:"狗只对人叫,他学狗叫,是在告诉我你是个人。"
这个细节,史书记得清清楚楚。文种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找一个"疯子"?因为在楚国,非贵族不得做官。范蠡再有才华,出身贫寒,只能装疯。
装疯是保护色,你表现得太正常,才华太外露,那些贵族就会盯上你。范蠡早就看透了,楚国这个烂摊子,没戏。
文种第三次上门,范蠡才收起伪装,两人一聊,聊了一整天。范蠡说了句话:"楚国朝堂,贵族把持。吴国强盛,伍子胥在那。越国弱小,正是机会。"
公元前511年,范蠡拉着文种,离开楚国,投奔越国。

很多人不理解这个选择,吴国有伍子胥、孙武,国力强盛,为什么不去?范蠡算得很清楚,强国人才济济,你去了也是配角,弱国正在上升期,你去了才有话语权。
这叫战略眼光。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不听劝,主动出兵攻打吴国。范蠡跪着说:"天道盈满必亏,气盛必衰。这个时候打,必输。"
勾践不听。
夫椒一战,越军大败,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围住。
勾践慌了:"范先生,怎么办?"
范蠡说了八个字:"卑辞厚礼,入吴为奴。"
就是这八个字,保住了越国,更重要的是,范蠡主动提出:"我陪您去。"
这三年,是范蠡一生最关键的三年。
他不是在受辱,他是在观察。

勾践给吴王夫差赶马,范蠡在旁边看,勾践给夫差尝粪便判断病情,范蠡在旁边记,三年时间,范蠡把勾践这个人看透了。
"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这句话,就是在吴国那三年得出的结论。
庆功宴上的逃兵公元前473年,冬天,吴国灭了,夫差自杀在姑苏台上。
越国君臣在王宫设宴庆功,酒过三巡,勾践站起来敬酒:"诸位大夫,今日之功,全靠同心协力。"

群臣欢呼,文种笑得合不拢嘴,范蠡没笑。
他坐在角落,看着勾践的脸,勾践说话时,眼神扫过每一个大臣,停留的时间都很短。范蠡心里一沉,这个人,已经在算账了。
散席后,范蠡回到家,连夜收拾细软。
第二天一早,他走了。
没告别,没辞行,就这么消失了,只给文种留了封信:"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勾践这个人,能共患难,不能共享乐,你赶紧走。"
文种看完信,笑了:"范兄多虑了,大王对我恩重如山,怎么会害我?"
他装病不上朝,但没走。
勾践派人送来一把剑,附了句话:"先生当年教我七种灭吴之法,我只用了三种,还有四种,先生可以去地下教先王了。"

文种拿着剑,手抖了半天,最后还是自杀了。
范蠡为什么要走?因为他算明白了,勾践二十年隐忍,不是因为他心胸宽广,是因为他需要你,等他不需要了,你就是威胁。
越王北上,跟齐、晋、宋、鲁会盟,周天子都派人来册封他为霸主。这个时候,勾践最不需要的,就是功臣。
功臣在场,提醒着他曾经的耻辱。
范蠡走之前,勾践威胁他:"你要走,我就杀你全家。"
范蠡说:"我全家有什么错?"
当晚,他就带着几个门徒,上船走了。

这不是聪明,这是怂,承认自己玩不起这个游戏,立刻退场。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总觉得自己能例外,总觉得自己跟君王有感情。
文种就是这么死的。
三次散财的生意人范蠡到了齐国,改名鸱夷子皮。他在海边种地,养鱼,做生意,没几年,赚了十万钱。
齐王听说了,派人来请他做相国。范蠡去了,干了三年,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齐王很满意,要给他加封。

范蠡辞职了。
他给齐王写了封信:"布衣之人,能做到卿相,已经是极限。久受尊名,不是好事。"说完,他把相印还给齐王,把家产全部分给了齐国的穷人和老朋友,自己带着一家人,又走了。
第二次到了陶地。
陶这个地方,东接齐鲁,西连秦郑,北通晋燕,南临楚越,天下之中,四通八达,做生意的最佳位置。
范蠡在这里住了十九年,三次成为巨富,每次赚到钱,他都散掉大部分。
有人问他:"陶朱公,您为什么总是散财?"
范蠡说了句话:"金玉满堂,守不住。富贵而骄,自找祸。"
他不是慷慨,他是在留余地。
钱太多了,会招人嫉妒,名声太大了,会引来麻烦。范蠡算的不是一笔生意能赚多少,他算的是一辈子怎么活得安稳。
范蠡的儿子在陶地杀了人,按当时的法律,可以用钱赎罪。

范蠡的大儿子说:"我去办。"
范蠡摇头:"你从小跟着我吃苦,知道钱来得不容易,你去了,舍不得花钱,会坏事,让你弟弟去。"
小儿子从小养尊处优,花钱大手大脚。
果然,小儿子到了楚国,见到负责此案的官员,二话不说,献上千金,官员收了钱,答应放人。
小儿子办完事,听说官员要上报国王赦免,觉得钱白花了,又跑去要回千金。
官员很生气,上报时故意说:"此案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范蠡的儿子被处决了,小儿子哭着回来,范蠡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
这个故事,史书记载得很详细,它说明权力是把双刃剑,你可以用,但不能滥用。小儿子以为花钱就能摆平一切,他忘了,真正起作用的不是钱,是你对规则的尊重。
范蠡一生做生意,从来不靠权力,不靠关系,他靠的是对市场规律的理解。
《史记》记载,范蠡总结了一套经商理论:"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意思是,东西贵的时候赶紧卖,便宜的时候赶紧买。

这不是投机,这是对供需关系的精准判断。
他还预测过农业规律:"六年一丰,六年一欠,十二年一大灾。"根据这个规律,他在丰年收粮,灾年平价卖粮,既赚了钱,又稳定了物价。
这就是范蠡的"算账哲学":算的不是一次交易的得失,算的是长期的安全边际。
太平湖畔的遗言公元前448年,范蠡88岁。他躺在太平湖边的茅屋里,把几个孙子叫到床前。
"我这辈子,政场、商场都走过,见过的人、经过的事,比你们多得多。临死前,留四句话给你们。"

"第一祸,口无遮拦。"
"我当年劝谏勾践,都是跪着说的,不是我没骨气,是我知道,直话不能直说。商鞅变法,得罪了秦国贵族,被五马分尸。韩非子写文章骂人,被李斯毒死,说话不过脑子,祸从口出。"
"第二祸,贪欲无度。"
"文种为什么死?因为他舍不得走,权力这个东西,拿着舒服,放下难。我三次散财,不是我大方,是我知道,福满了就该退。你端着金饭碗,别人就盯着你。"
"第三祸,显摆炫耀。"
"我当首富的时候,见乞丐都行礼,穿布衣,住小院。有人笑我装穷,我不在乎,和珅家产八亿两白银,最后呢?人头落地,家产充公。财不外露,才能守住财。"
"第四祸,执念不放。"
"人最大的自由,是可以随时离开,勾践需要我的时候,我是上将军,他不需要我了,我就是威胁。我能活到今天,就是因为我从来不被任何身份绑架,该走就走,该散就散。"

说完这四句话,范蠡闭上了眼睛,几个孙子跪在床前,哭得泪流满面。
范蠡的一生,政治上辅佐勾践灭吴,商业上三致千金。按理说,这样的人应该被歌颂、被供奉。
他却选择了最低调的死法。
死在一个小湖边,死在一间茅屋里,没有葬礼,没有墓碑,后人连他的墓地在哪都不知道。
范蠡留下的这四祸,不是什么高深的道理。它说的是最简单的生存法则:别说不该说的话;别贪不该贪的东西;别显摆不该显摆的财富;别执着不该执着的身份。
文种死了,李斯死了,商鞅死了,和珅死了。
范蠡活了88岁,善终。
这不是运气,这是选择。
他选择在所有人都狂欢的时候,独自清醒;选择在所有人都贪恋权力的时候,转身离开;选择在所有人都炫耀财富的时候,散尽家财。

他不是圣人,他是一个极度现实的生存主义者。
他比诸葛亮厉害一百倍,不是因为他的计谋更高明,是因为他知道什么时候该停手。
诸葛亮累死在五丈原,临死前还在北伐,范蠡死在太平湖边,临死前在数星星。
这就是区别。
你说,范蠡留下的四祸,今天还管用吗?
管用。
别多嘴,别贪心,别显摆,别执着。这八个字,放在任何时代都是生存法则。
参考资料: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辅佐勾践灭吴及功成身退事迹
《史记·货殖列传》详细记录范蠡三次经商致富的经历
人民网文史频道:《范蠡:中国历史上的商业智慧》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