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孟子之所以是孟子,至少百分之五十、六十因为这段话

今天是教师节,而一周之前的今天,是我中华民族“九三阅兵”。倘试着为它们找一个交集,即试着为“民族”、“历史”、“强国富民

今天是教师节,而一周之前的今天,是我中华民族“九三阅兵”。倘试着为它们找一个交集,即试着为“民族”、“历史”、“强国富民”、“师道教育”这四者找一个交汇点的话,是什么呢?瞬时间冲入我脑际的是“人民”两个字;继之,孟夫子的一段话。是的,就是您想到的那段话;盖孟子之所以是孟子,之所以能把他的课堂开成千秋百代,开到全天下去,至少百分之五十、六十因为以下这话。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尽心下》)

孟夫子他老人家的这段话,太重要太了不起了。强国富民之道何在?正在此中。我们这个民族为何能传承至今?亦在此中。而中国人之所以普遍长着一副温良却凛然不可犯的模样,之所以普遍有着一副不容商榷的自尊——一身区别于周边日韩民族的气概,亦在此中。且一个老师应该先教会学生什么东西,以及在日后不断不断地强调什么东西,似——似亦在此中……——那,首先,这段话大约什么意思呢?

一、孟子这段话大约什么意思?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不仅不难理解,还可以说是,非常明白。

是:一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夫子一上来便直接点明了政治、治道的轻重次序——是的,就是古今中国人常用的成语之一,“民贵君轻”。倘把夫子留下的这四个字说得再白一些,则:政治大义,无非人民;始于人民,终于人民。即对于这片土地上来来往往的统治者而言:“小子们,都听好了:天下万事的终始、意义,惟人民这两个字也已。”“小子们,想在这片土地上安稳做你们的天子,按时按制地祭祀你们的宗庙吗?那就必须掂量清楚人民这两个字的重量。”

所以,二者,既然政治的宏义在于人民,治道的始、终皆在于人民,那么眼下这套“天子制度”能否走得下去,自然也在于人民——“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是的,小子,不是因为你的祖上传下了天子之位所以你就做了这个天子,而是你的祖上懂得人民背后的东西,且一定程度上安置好了人民,才有了你现在这一片江山没出大的乱子,才有了你现在这一副天子之尊、宗庙社稷尚有人愿意承认……倘沿着夫子的这几句话再思,思之是:不悟人民之重,不持续地感悟人民之重,虽尧舜禹汤传下的天子之位又如何?而今安在哉?

同理,“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也不是因为你的祖上传下了诸侯、大夫之位所以你就做了这个官位,而是你的祖上懂得扶助他的上级安民保民,才有了这一官位暂时没有被剥夺。——不然呢?倘我就是要“纯真”地坚持天子权力“神”授,我之权力“祖”传,而都不是人民传授的呢?不然就,三者,“变置诸侯”亦无不可,甚至于“变置社稷”,亦无不可。人民的“总天道”在,国家的“正精神”在,则天子制度、官僚制度,总之这些形似国家的东西,皆“副天道”矣。为人民,则所以有国家,所以有天子;为人民,则无不可易,无不可弃。

至此,您可能也想感慨上这么一句,这……这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人说出来的话吗?和我们今天说的、做的,也没有什么不同啊?——有没有不同?一定是有的,如“人民”的范畴,古今不同,今之人民的范畴大的多得多;但,我国政治思想之中的“人民性”,古今一也,包括我们日常话语中的“人民味”、“人道之美”,古今一也。此即我文章开头所谓的“我们这个民族为何能传承至今?亦在此中”。

二、孟子这话更深沉的道理何在?

孟子这话,其实无异于自问自答了一个古今中外整个人类史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问题:国家权力的来源是什么,神吗?祖先吗?社稷吗?而那回答是:1、不可否认,权力最好有一层“权力感”——神秘性——的加持,以示其严肃性、不可轻易改易性。“社稷次之”,而非“社稷可有可无”,即孟子其实认可权力的冷峻形式乃至其缥缈不可触的神秘性,也的确是国家权力的至重一环。为什么孔孟儒家以及深受其影响的整个中华文化不仅不反对礼仪、祭祀、敬天法祖——包括大阅兵——这些东西,还常常因为过于重视它们而被苛责为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盖我们的先人早已认识到,权力需要形式,且越是强大能够办事的权力越是需要辉煌、坚硬的形式的外壳作为保护。这里当然有当权者阶级性的“自私”,但也不可否认其中为了办事的连续性、效率性的“无私”。

然而:2、孟夫子这话也绝对包含着超越阶级、超越时代、超越强权形式的东西——且主要是这种东西,如:社稷归社稷,但毕竟只是“社稷次之”。社稷、礼仪乃至神灵,归根结底,国家权力之“用”云尔;而国家权力之“体”,即国家权力最最真实的来源,不在于此。——在什么呢?自《诗》《书》《论语》至上述《孟子》这一段,很清楚了,就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是“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诗经·大雅·皇矣》),是“庶之,富之,教之”(《论语·子路第十三》),是孟夫子这一段里斩钉截铁的“民贵君轻”……

我国文化之中,权力的“体”“用”之辨逐渐清晰,直至清晰到上文那话:为了人民,无不可改,无不可易——自古以来。

当然,这一句话的真正实现要到近代;也就是人民这两个字的重量被真正掂量清楚并被充分释放出来,要到毛主席那一代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人民性”的正义因子始终存在于我们的文化;它是中国历朝历代尤其大一统王朝,重要的构成之一,并因此也是对于这些政权,对于这些政权之中的明君昏君,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之一。否则,“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何以“中国化”?即若非人民性因子早已存在于我们的文化,近现代民权、民治理论,何以能如此顺遂,如此深刻地结合进我们的革命、我们的政治?这是中华文明得以持续现代化的硬件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太多太多的国家一样去读马克思的书却终究走不了马克思的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在其中

好吧——好吧孟子“民贵君轻”这一段话的确了不起,继之《诗》《书》,的确把“人民性”因子进一步夯实在了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但,这段话竟能导向“强国富民”、“师道教育”?太过誉了吧?

姑妄言之是,一,强国富民的根本大道何在?道路千万条,临时的冲一冲GDP或冲一冲某场战役胜利的道路千万条,但,能持续赢得胜利、持续积累财富的那一条大道何在?历史已无数次告诉我们,并通过九三阅兵的伟大胜利再次告诉我们,一是团结人民,天下一心,二是引导人民释放出无限潜力并善加利用之;然而,三,想要做到这两条,必先要看到人民。而看到人民绝不止“看看”而已,而是实质上要“珍惜”人民——珍惜人民的信任,珍惜人民的付出,珍惜人民的容忍,珍惜人民尚且愿意通过正规渠道表达诉求……夫“珍惜人民”者,岂不就是孟夫子“民为贵”是已?两千多年了,古今一也,无非“贵”字或“民”字需要我们今人往更深处去挖掘,不断挖掘到它的更切实处。

倘做不到这一点,何来看到?何来团结?又拿什么去利用人民的无穷力量、无限智慧?我们中国人自古就不是没有力量,没有智慧(别的民族也不是);惜乎在某些历史时段,不能被团结起来,不能被看到,不能被珍惜——而只好去做“睡狮”、“干柴”,而非“醒狮”、“烈火”……要而言之,以今天的场景言之,孟夫子“民为贵”三个字藏着强国富民这套程序的“核心代码”。为政者,如何才能不走到人民的对立面去,如何才能把人民的力量导向“为更多人谋富强,为更多人服务”,而非泛滥成假人民之名的抢掠破坏,君子,思之。倘回到古代的场景,则载舟覆舟,一体两面,君子,思之。

二,至于孟子这一段话中的“师道教育”,就说一条——一个老师先须教会学生们的一条。哪一条呢?对我们的文化充满信心,对我们的文化必将传承发展下去充满信心。自一周之前的九三阅兵竟能通向两千多年前的孟子的一段话,看到了什么呢?真理的传承和发展,信心的固在和永在。为什么我们中国人长着一副温良却凛然不可欺的样子?底气啊,文化、文明的底气啊;文化层面、文明层面、历史层面,三方面皆“家财万贯”的底气啊;相信真理早已在我们手中,只要照此努力必定柳暗花明的底气啊……教导孩子们要有这样的底气,不要骄气,君子,思之。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5年9月10日星期三

【主要参考文献】《尚书》,《诗经》,《论语》,《孟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毛主席《毛泽东选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