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从实验室到太空:解码科学家上太空的“硬核”选拔密码

【好品牌科技网讯】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张陆(中)、武飞(右)、张洪章(左)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

【好品牌科技网讯】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张陆(中)、武飞(右)、张洪章(左)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佩戴金边眼镜的载荷专家、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洪章博士引发广泛关注。这位高比能量电池技术学者即将成为我国第二位“上天”的科学家。从神舟十六号桂海潮到张洪章,科学家上太空究竟需要哪些“硬核”条件?好品牌科技网带您深入解析。

一、太空科学家:不是“搭便车”,而是“任务核心”科学家在太空的身份是“载荷专家”,需独立操作实验设备、处理太空实验数据,完成地面无法实现的关键研究。以张洪章为例,其设计的电源领域实验项目直接针对航天电源关键技术问题,同时承担啮齿类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等多项任务。

这类科研任务与科学家专业背景深度绑定:空间生命科学任务优先选拔生物医学专家,空间天文观测则侧重天文学、物理学领域学者。载荷专家需在特定领域拥有突出研究成果,并通过2年以上航天训练,成为“科研能力+航天适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二、身体素质:并非“职业航天员”,但需达到“航天标准”虽然载荷专家对身体素质要求低于航天驾驶员,但仍需通过严格选拔。身体需耐受发射阶段3-4倍自重、返回阶段2-3倍自重的超重环境,呼吸系统需适应密闭座舱的低氧低压环境。前庭功能测试(转椅、秋千模拟)必须合格,避免失重环境下出现严重空间运动病。

更关键的是“隐性门槛”:不能有龋齿、慢性鼻炎、眼底病变等疾病,年龄、身高等基本要求需符合标准。这些指标确保科学家在太空环境中能安全开展科研工作。

三、训练之路:2.5年“地狱级”训练+1年飞行乘组选拔我国从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开始,将航天员分为驾驶员、飞行工程师、载荷专家三类。载荷专家需通过2.5年系统训练,包括:航天器结构、太空环境知识学习;离心机超重模拟、水下失重训练;专项任务训练(实验操作流程演练、设备逻辑掌握);应急救生技能、心理适应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

即便完成上述训练,仍需经过半年至1年的飞行乘组选拔。该过程贯穿任务训练全程,直至发射当天,需综合评估个人表现及乘组整体效能。已执行过任务的航天员若要再次上天,也需重新参与选拔。

四、科学家上太空的深层意义科学家进入太空,本质是“将实验室搬到太空”。太空独特的微重力、高真空环境,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天体物理等领域提供了地面无法复现的实验条件。以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张洪章博士的电源实验为例,高比能量、高比功率电池是他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此次神舟二十一号乘组将展开锂离子电池研究,太空环境可加速高比能量电池的研发进程,为后续太空任务中锂离子电池研制和高可靠应用提供重要理论支撑,直接推动航天电源技术突破。

据了解,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上行6项科学实验,上行样品及装置总重量63.2公斤。本次将携带4只小鼠进入中国空间站开展实验,填补了我国在空间站小型哺乳动物实验方面的空白。

从桂海潮到张洪章,我国科学家上太空的模式正逐步常态化。这既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科研导向”新阶段,也为全球空间科学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当科学家与航天员身份在太空交汇,人类探索宇宙的边界将被不断拓展。

总结科学家上太空,既是个人能力的极限挑战,更是人类科研能力的太空延伸。从实验室到太空,从地球到星辰,这条路需要“科研硬实力”与“航天适配力”的双重支撑。当更多像张洪章这样的科学家踏上太空,我们离解开宇宙奥秘的时刻,又将更近一步。

—————————————

【编辑】:刘鹏

【责编】:张唯

【审核】:范贵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