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百强
港乐,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就深陷诟病,以翻唱日韩音乐闻名。但实际上港乐之中,也存在着两位非常具有才气和创作能力的顶级男歌手。他们便是黄家驹和陈百强。黄家驹的代表作《海阔天空》、《光辉岁月》等大众都耳熟能详。但实际上陈百强同样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原创港乐作曲人,他的《偏偏喜欢你》在粤语环境地区,已经爆火了将近20多年。
32年前的10月25日,陈百强离开了我们。那么我们在当下2025年的视角来看今天,我们聚焦这位港乐最大遗憾的才子——陈百强,作曲水准如何呢?答案是:陈百强是华语第一档唱作人大才。我们将从音乐作曲的角度做出具体的解析:
一、 作曲学分析:陈百强作曲能力极强,超越30年的作曲逻辑,旋律线条基于东方五声做出的民间小调逻辑
陈百强的所爱-何超琼
陈百强并非科班出身的作曲家,但他的创作充满了敏锐的乐感和优雅的“文人气质”。他的旋律线条清晰、结构工整,和声运用在当时的流行曲中属于较为老练的一类,善于用西洋流行的技法包裹东方的内核,形成一种哀而不伤、浪漫唯美的独特风格。具体特点如下:
1:东方古典五声性旋律与西洋大小调的融合:这是陈百强作曲最核心的特点之一。他的旋律骨干音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也就是简谱do(1)、re(2)、mi(3)、so(5)、la(6)的逻辑,使得旋律听起来非常“中国化”,亲切、平和、典雅。这种五声因为都是大和谐音程,所以会非常具有古典气质。这和陈百强的个人气质是完美融合的,具有一种古典美感。
我们以《偏偏喜欢你》示例: 歌曲主歌部分“愁绪挥不去苦闷散不去,为何我心一片空虚”,其旋律音高主要围绕 G大调的五声音阶(C, D, E, G, A) 展开。这种写法避免了半音和复杂的跳跃,赋予了旋律一种古朴、真挚的韵味。这里点出的是,其实我们东方音乐和中国人是比较讨厌半音关系的,所以简谱之中的“fa(4)”和“si(7)”我们不太希望能听到的,比较讨厌的。

偏偏喜欢你的五声音阶
在具体的作曲逻辑上,陈百强的旋律结构深受中国古典诗词和民间小调“起承转合”原则的影响。这让他的大部分作曲其实都有点四句作为一段的古诗词逻辑。其实这种作曲就是民间小调的逻辑,而不是太偏向于欧美的那种长句表现。具体如下:
起(第一句): “愁绪挥不去苦闷散不去” ,旋律以三组的低音区平稳开始,奠定情绪基调,以深沉为主,最大音程跳跃足足有一个八度。“愁的低音3”到“挥”的“”挥,足足有一个八度音高是B2到B3。这种低音八度在第一句,会非常具有抓耳效果。起的情绪非常高。作曲上讲,其实对于调式和音区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承(第二句): “为何我心一片空虚” - 旋律线开始进入中音区,微微上扬,承接上一句的情绪并加以发展。同时贡献了作曲的最高音“心”字,来到了G调的G4高音。这个音对于男歌手而言已经很高了。尤其是在1990年左右唱功普遍匮乏的港乐。相比于四大天王已经呈现出来专业职业歌手和业余偶像的差别。转(第三句): “感情已失去一切都失去” - 旋律音域开始进入了中高音,但是过度想了中高音,整体的跨度更小,情绪更集中,明显提高,达到一个小高潮,情绪产生转折和波澜。合(第四句): “满腔恨愁不可消除” - 旋律回落,与开头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乐段。这种结构使得他的歌曲即使不加修饰,清唱也极具叙事感和完整性。
我们会发现,这种节奏的疏密安排:旋律节奏多采用“字密腔长”的手法。歌词部分(字密)节奏相对紧凑、口语化,而在句尾或情绪关键点,则会运用长音或拖腔(腔长),给予情感延展和呼吸的空间。例如“为何我心一片空虚”中的“我”和“虚”字,都通过节奏设计得到了强调。同时在音色上,陈百强有一点点戏剧的拖长音味道,留下来很多留白,让歌手去感受。
二、 和声学分析:陈百强超越华语音乐30年的专业七和弦使用,色彩与张力的来源陈百强的和声运用是其作品听起来“高级”和“洋气”的关键。他超越了当时香港流行乐常见的简单三和弦套路。我们要知道当时四大天王他们的主流音乐都是三和弦为主,但是陈百强是以七和弦为主,七和弦是2025年的主流作曲方式。这里就体现出了陈百强的超越性。具体如下:
副属和弦的频繁使用:这是创造和声推动力和色彩变化的重要手法。在《偏偏喜欢你》中,这个技巧尤为突出。
标志性的前奏/主歌开头: G - D/F# - Em。D/F# 是V级和弦D的第一转位。在G大调中,D作为属和弦,其天然、强烈的倾向是解决到主和弦G。但陈百强在这里做了一个非常精妙的设计:他让D/F#这个极具导向性的和弦,没有按常规解决到明亮的G,而是“意外进行”到了色彩暗淡的Em (vi级) 小和弦。和声效果: 这个进行创造了一种“期待落空”的感觉。D/F#带来了一个向上的、解决的张力,而Em的出现却将音乐情绪瞬间拉入一丝忧郁和柔情之中。这短短两个小节,就精准地奠定了全曲“甜蜜与哀愁交织”的复杂情感基调。主歌推进:以“为何我心一片空虚”一句为例,其和声骨架是 G - D/F# - Em - Em/D - C - G/B - Am7 - D7。D/F# - Em: 同上,制造情感转折。Em - Em/D - C: 这里有一个低音下行线条(E - D - C),非常流畅地引向下属和弦C,情绪进一步铺陈。Am7 - D7: 这是一个经典的ii-V进行,在爵士和流行音乐中极为常用,它为回归到主和弦G做了非常标准和有力的准备。这个进行证明了陈百强的和声语汇是相当现代和成熟的。
从和声的角度出发,陈百强明显就是具有在作曲学上真正的真才实学的人。具有大量的转位和弦、挂留和弦以及下属和弦、七和弦的使用。这种专业能力是非常创作歌手难以拥有的。也是《偏偏喜欢你》优秀的原因所在。
三、 套路和谐:在经典框架中寻求个性“套路”在这里并非贬义,而是指那个时代流行的歌曲结构范式。陈百强的成功在于,他完美地掌握了这些范式,并用自己的旋律与和声天赋为其注入了灵魂。
结构套路: 《偏偏喜欢你》采用经典的 主歌-副歌(A-B) 结构,结构清晰,易于传唱。这符合80年代香港流行曲的普遍模式。和声套路的变化: 当时的流行曲常用 I-V-vi-IV 这类简单的进行。而陈百强在《偏偏喜欢你》中,通过加入副属和弦、使用更复杂的和弦转位(如G7/B, C/E)以及延伸音(如Dm7),极大地丰富了基础的和声套路,使其听起来既熟悉又新颖,避免了流于俗套。记忆点的设计: 歌曲的“钩子”(Hook)非常出色。前奏的钢琴旋律和副歌“偏偏喜欢你”的唱句,都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和记忆性,这是在套路化创作中取胜的关键。
四、 文化属性分析:中西合璧的“香港性”陈百强的音乐是80年代香港文化的典型产物,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音乐形式上的“西学为体”:歌曲采用了完整的西方流行音乐编曲架构:钢琴、弦乐、吉他、鼓组。和声体系完全建立在西方功能和声理论之上,尤其是对副属和弦、调式交替的运用,显示出对西方古典和爵士乐营养的吸收。
但整体的核心旋律,是东方五声性的旋律是其灵魂,这直接根植于中国的音乐传统。而在审美意境: 歌曲表达的是一种含蓄、内敛、缠绵悱恻的情感,是典型的东方抒情方式。它不强调强烈的爆发与宣泄,而是“愁绪”、“苦闷”、“恨愁”的层层渲染,这与西方流行乐中直接奔放的情感表达有很大不同。

当下的何超琼
综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陈百强的作曲水准是非常强大且顶级的。《偏偏喜欢你》在经典的流行曲套路中,凭借出色的旋律写作能力和超越同侪的和声审美,创造出了既通俗易懂又经得起细品的高雅之作。可惜这样天才并未留下更多的优秀作品。缅怀陈百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