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有这些感受,别慌,这不是身体 “闹脾气”,而是白露节气过后,大自然给我们的调理信号。
中医讲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白露是秋季由孟秋转入仲秋的节点,此时天地间阳气慢慢收敛,阴气悄悄滋长,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燥。
今天帝寒金温就跟大家聊聊,白露过后的日子,该怎么顺着中医的思路,把燥邪挡在门外,调理出好状态。

很多人觉得秋燥就是 “上火”,其实白露后的燥,已经悄悄变了性子。
初秋刚出伏,余温还在,燥邪带着点热,叫温燥;但白露过后,早晚温差在 10℃以上,寒气渐重,燥邪就成了凉燥。
更关键的是,中医认为“肺属金,应秋季”,肺为“水之上源”,主宣发肃降,好比人体的“雾化加湿器”,最喜欢湿润,最怕干燥。
一旦燥邪伤肺,不仅会皮肤干、口干,还可能诱发咳嗽、鼻炎,甚至卫外不固,易外感风寒。
所以核心就一个:养阴润燥,护住阳气。具体怎么做?帝寒金温教你三招。

01 吃对饭 把润燥融进一日三餐
✅ 三类润燥食材,换着吃
润喉小能手——清润型食材
要是觉得口干、咽痛、嘴唇起皮),就吃梨、银耳、百合、蜂蜜(注:不适用于糖尿病患者)。
暖身又润燥——温养型食材
要是干燥的同时还怕冷,别再吃寒凉的西瓜、苦瓜了,换成山药、南瓜、生姜、萝卜。
防燥还补能——坚果杂粮
秋燥易伤 “津液”,可以吃点芝麻、核桃、杏仁,每天一小把,磨成粉冲水喝,或者撒在粥里,既能润燥,又能补肺气。
❌ 2 类食物,尽量少碰
辛辣刺激的:辣椒、花椒、烧烤 —— 这些食物会助燥伤肺,吃多了只会让喉咙更干。
生冷寒凉的:冰饮、生鱼片、凉拌菜 —— 白露后脾胃阳气渐弱,生冷食物容易伤脾胃,导致腹泻、胃痛。

02 睡对觉、穿对衣,护住阳气
老话说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话藏着白露起居的关键,别让寒气钻空子。
✅ 起居 3 细节,做好不生病
早睡早起,跟着太阳走
秋季阳气收敛,晚上 10 点前就要准备睡觉,别再刷手机到半夜了!早上 6-7 点跟着太阳起床,这样能养足肺气,白天不容易累。
不露三部位,重点保暖
腹部别露:露脐装、短上衣赶紧收起来,尤其是脾胃虚的人,腹部受凉容易拉肚子、痛经。
脚踝别露:凉鞋换成运动鞋、帆布鞋,晚上睡觉可以穿双薄袜子,避免寒气从脚底侵入。
肩膀别露:穿吊带、一字肩的话,外面搭件薄开衫,不然吹点风就容易肩膀疼,尤其是经常久坐的上班族。
室内加湿,对抗干燥
空调、暖气开久了,空气湿度不够,就放一盆清水,或者用加湿器,湿度保持在 50% 左右,皮肤和喉咙都会舒服很多。
壹03 动对身、调好心,远离悲秋
白露过后,很多人会莫名觉得情绪低落,这就是中医说的悲秋,过度悲伤会伤肺气,形成 “越悲越燥,越燥越悲” 的循环。
破解方法很简单:动起来+放宽心。
✅ 温和运动,养肺又解郁
不做高强度的跑步、跳操,秋季运动要收敛,以微出汗为度:打太极、练八段锦、散步、登高都可行,别在清晨天太凉的时候运动,避免出大汗,汗出多了会耗伤津液,反而更燥。
✅ 按对 2 个穴,润燥又补气
每天花 5 分钟按揉穴位,比吃补药还方便,全家都能用:
太渊穴——补肺气的天然药库
位置:手腕横纹外侧,能摸到动脉跳动的地方。
做法:用拇指腹垂直按压,每次 3 分钟,每天 2 次,以穴位处酸胀微热为度,缓解咳嗽、气短、咽干(勿用力过猛,避免压迫桡动脉)。
足三里穴——增强免疫力的万能穴
位置:膝盖下方 3 寸(约 4 指宽),胫骨外侧 1 横指处。
做法:用食指和中指一起按揉,每次 5 分钟,能健脾养胃,减少秋季腹泻。

古人言:调理之道,贵在顺应自然,不违其时;滋润之功,成于日常坚持,不辍其行。身心兼养,方能宁静致远。
最好的养生,就藏在这些细微的日常里——当我们开始用心吃饭、安心入睡、从容运动,便已然读懂了大自然的节律,践行着古老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