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跟儿子视频,看他脸色不太好,就习惯性地多问了两句:“是不是又熬夜了?工作压力大不大?爸跟你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不要经常熬夜……”话还没说完,儿子在那边就打断了我,语气里带着点不耐烦:“爸,我都多大了,这些我都懂,您就别瞎操心,不用你管了。”
就这简简单单几个字,像一根小针,轻轻扎了我一下。不疼,但那股酸涩的劲儿,就像喝了口老陈醋,在心里头闷了好久,散不去。
我嘴上说着“好好好,你懂你懂”,挂了电话,心里却空落落的。坐在沙发上,看着窗外,想起他上中学那会儿。冬天怕他冷,半夜我总是爬起来,蹑手蹑脚溜进他房间,就为了给他掖一掖被踢开的被角。大学时,要选什么专业,做什么计划,还是要问下我的意见,那些时候,他还需要我“管”。可现在,我这份操心了半辈子的“业务”,被人家单方面宣布“下线”了,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没了。

我猜,正在看这个文章的你们,不少人也接过这种“扎心小针”吧?可能是关于他们怎么教育孙辈,可能是关于他们买什么车、换什么工作,我们刚想发表点过来人的经验,就被一句“不用您操心”给堵了回来。
心里头那个滋味,复杂得很。有失落,有委屈,可能还有点生气:我这不是为你好吗?怎么还不领情呢?
后来,我跟我家那口子聊了这个事,又跟几个老伙计喝了回茶,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我慢慢咂摸出点味儿来了。咱们啊,可能真得开始学着,怎么“得体”地从他们的生活中,慢慢退居二线了。这不是认输,是咱们这个年纪,必须学会的新功课。
第一步,咱得先在脑子里把这事儿想通透了。
咱们得明白,孩子说“不用你管”,他不是不孝顺,更不是不需要咱们了。他是在宣告:“爸,妈,我长大了,我能为自己的生活做主了。”这其实恰恰是咱们教育成功的表现啊!不就是盼着他能独立,能独当一面吗,我们也不早等着这一天吗,怎么真到这一刻的时候还患得患失呢?
这就像教孩子骑车。最开始,咱们得紧紧扶着车后座,怕他摔了。等他越骑越稳,咱们就得悄悄松手。如果咱们一直不松,这车他永远学不会,咱们自己也累得够呛。是时候学会放手了,工作上退休了,生活上也可以退休了啊。

第二步,想通了,就得在行动上做出改变。
这事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总结了几条,跟大伙儿共勉:
1. 把“指挥”换成“倾听”。 以前他们遇到事,咱们第一反应是出主意、下指令。现在,咱们不如先泡上两杯茶,说一句:“来,跟爸/妈说说,是怎么回事?”咱们多听少说,很多时候,他们诉诉苦,心里就痛快了,并不真需要咱们去解决什么,而我们的角色,就是扮演一个倾听者就好了。
2. 把“主动入侵”换成“被动响应”。 别一天几个电话追着问“吃饭没?”“回家没?”。咱们可以把主动打电话,换成“爸/妈永远在线”。让他们知道,只要他们需要,一个电话过来,咱们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他们不求助,咱们就乐得清闲,不是吗,干嘛非得找不痛快。
3. 把“生活重心”从他们身上,搬回自己身上。这是最要紧的一步!咱们得找点自己的乐子。以前总围着孩子转,时间都是他们的。现在,时间终于还给我们自己了。下棋、钓鱼、跳舞、旅游、伺候花花草草……咱们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了,自然就没那么多精力去“管”他们了。你活得越潇洒,孩子反而越放心,越愿意跟你亲近。

老话说,“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年轻时听着是道理,到了咱们这个岁数,得把它当成智慧。其实我们更多要学会的是,如何不给儿女添麻烦,而不是把自己变成儿女的麻烦,当然我说这个话,也许有点极端,但绝对是事实。
本来,儿女也都有她们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不能打着为你好的幌子,过度有参与她们的生活。就算她们生活工作中,有些磕磕绊绊,那也是正常的人生经历,是她们成长的必经之路。只有经历那些酸甜苦辣,也才是完整的人生,再者说,我们老一辈的经验,有些的确不适合她们了。
“退出”儿女的生活,不是撒手不管,更不是断绝关系。而是换一种更舒服、更高级的方式和他们相处。从那个事事操心、喋喋不休的“管理者”,变成一个默默关注、适时鼓掌的“观众”和“顾问”。
就像放风筝,线攥得太死,风筝飞不高;彻底松手,风筝就丢了。咱们要做的,是松松地牵着那根线,看着他们在自己的天空里翱翔,偶尔扯动一下,知道彼此还连着,这就够了。把握好这个分寸,就是我们现在要学习的。
老哥们,老姐妹们,咱们辛苦了大半辈子,是时候把人生的主角,还给自己了。得体地退出孩子的生活,是为了优雅地走进我们自己的晚年。
嘿,老伙计,愿你平安喜乐,余生顺遂——你们的老朋友,老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