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偷师 GTD 大佬!碎片时间产出翻倍

“摸鱼”一词不太好听,我偏爱称之为提高工资性价比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晚上躺床上,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堆事儿。“明天要交报告

“摸鱼”一词不太好听,我偏爱称之为提高工资性价比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晚上躺床上,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堆事儿。“明天要交报告”、“妈妈的体检报告还没看”、“孩子家长会是哪天来着”,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或者坐在办公桌前,电脑开着,手机响个不停,老板催进度,同事问文件,感觉自己就像个救火的,永远灭不完。

十分钟拆解经典好书,我们今天聊聊《搞定》。

作者戴维·艾伦,做了20多年管理培训,给甲骨文、世界银行这些大公司当过高级顾问。他搞出来的GTD系统,也就是Getting Things Done把事儿搞定的缩写,全球几百万人都在用,是被广泛认可的降本增效利器。

艾伦的核心观点特别有意思,他说,这本书就是教你,怎么把大脑从一个塞满杂物的仓库,变成一台运转顺畅的处理器。接下来我会和你一起拆解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三个实操工具,然后用一个完整的场景来实际应用这些知识。

核心概念,GTD系统的三大底层逻辑

第一个概念,外脑思维

简单说就是,把大脑当成思考工具,别拿它当硬盘。这是个来自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人的短期记忆容量其实很小,你要是啥都往脑子里塞,它就会没完没了提醒你“别忘这个”、“还有那个”,根本没法专注。

比如你正在写个重要方案,突然想起要给客户回电话。这时候要是不记下来,大脑就会每隔几分钟提醒你一次。这样方案写不好,电话也没打。但你要是马上在手机备忘录写一句,“下午三点回王总电话”,大脑立刻就安静了,你又能专心写方案。

艾伦在书中说得特别直白,“大脑是用来产生想法的,不是用来储存想法的”。聪明人都懂得用工具当外脑。

第二个概念,两分钟法则

核心就一句话,能在两分钟内搞定的事,立刻做掉。这个来自行为经济学,研究发现,你记录一个任务、回顾它、重新想它花的时间,往往比直接做完还多。

举个例子,同事发消息问你,“上次会议纪要在哪”,你看到了,想着,“我等会儿再回复”。结果两小时后对方又催,你还得想,“他问啥来着”。但你要是看到消息那会儿,花20秒找到文件发过去,事儿就结束了,也不会再有后续的烦恼。

书里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行动可以在两分钟内完成,立即去做”。这个原则最大的价值,不是省时间,是避免小事在脑子里堆成山。

第三个概念,心如止水

这是GTD系统追求的终极状态,来自空手道。你脑子里清空了所有未完成的事,就像一面平静的湖水,任何新任务来了,你都能立刻做出最合适的反应,不会被之前的焦虑搅和。

想象一下,周五下午五点半,老板突然说,“周一开会要这份数据”。要是你脑子里还装着,“周末陪孩子”、“冰箱要补货”、“车子要保养”这些事,肯定烦躁,觉得老板剥夺你的休息时间。但这些事要是都安排好了,写在清单里,你就能冷静地想,“这任务要多久”、“周六上午做还是周日晚上做”,就不会陷入情绪化。

艾伦说,“焦虑是由缺乏控制、组织、准备和行动引起的”。系统建好了,焦虑自然就没了。

实操方法,让GTD真正落地的三个工具

第一个工具,五步收集处理法

这个方法就是用标准化流程收集和处理所有涌进你生活的信息。适合那种觉得“事儿太乱理不清”的时候。

工具的话准备三个清单,“下一步行动”清单、“等待清单”和“将来也许”清单。手机自带的提醒事项建三个分类就行。

怎么操作呢,一共分五步。

第一步,收集。准备一个工具,手机备忘录、笔记本、便签纸都行。接下来24小时,任何闪过脑海的想法、别人交代的任务、突然想起的事,立刻记下来。注意,这步只记不判断,待办和想法全扔进去。

第二步,处理。找个不被打扰的时间,打开收集工具,从第一条开始逐条问自己,“这事儿需要行动吗”。不需要就删掉或者扔进“将来也许”这个清单中,需要的话就继续下一步。

第三步,判断。这事儿能在两分钟内搞定吗。能的话立刻做,比如“回复客户确认开会时间”,现在就发微信。不能的话,继续下一步。

第四步,组织。把这事儿归类。必须你亲自做的,放进“下一步行动”清单,标注具体动作,比如“打开PPT模板开始做方案”。可以委托别人的,放进“等待清单”。

第五步,执行。每天早上打开“下一步行动”清单,根据时间、精力、场景选要做的事。比如早上精力好,就处理复杂工作,下午开会间隙处理简单邮件。

这里有个需要注意的点,很多人第四步写得太模糊,比如“处理项目A”,这不是下一步行动。得具体到,“打开上周的项目进度表,列出本周三个待办事项”,这样的程度,总之就是得具体到不用再想,“我该从哪开始”。

第二个工具,情境清单分类法

这个专门对付“不知道该干啥”的时候。简单说就是,按你所处的地点、有多少时间、精力状态,把任务分类处理。

操作分四步。

第一步,建清单。根据你的日常场景,至少建四个。比如“电脑前”清单,放所有要用电脑的任务。“电话清单”,放要打电话的任务。“外出清单”,放要出门才能做的事。“碎片时间清单”,放10分钟就能搞定的小事。

第二步,任务归类。每次从收集箱拿出一个任务,立刻判断属于哪个情境。“回复客户邮件”扔进“电脑前”,“给物业打电话修空调”扔进“电话清单”,“去银行更新预留手机号”扔进“外出清单”,“浏览行业报告”扔进“碎片时间”。

第三步,场景匹配执行。你坐在电脑前,就只看“电脑前”清单,挑件能做的。在地铁上,打开“碎片时间清单”,看能不能处理几件小事。出门办事,顺便看“外出清单”,规划路线一次办完。

第四步,每周维护。周末花20分钟检查各个清单,完成的删掉,不合适的调整分类。比如原来放“电脑前”的“整理照片”,发现手机就能做,就可以移到“碎片时间”。

工具的话,用可以手机提醒事项的标签功能,给每个任务打上“电脑”“电话”“外出”“碎片”标签,就能快速筛选。

需要注意的是,有人建十几个情境清单,结果每次找任务翻半天。记住,清单不是越多越好,四到六个够了,关键是符合你的真实场景。

第三个工具,每周回顾三步法

这个是保持系统运转的关键,就是每周固定时间,用三个步骤全面检查任务系统。

怎么做,就三步。

第一步,清空所有任务。这周所有收集的东西,手机备忘录、微信收藏、桌面文件夹、钱包里的小票、包里的便签纸,全拿出来过一遍。用五步收集处理法逐条处理,能两分钟做完的立刻做,不能的分类放进对应清单。目标就是让所有任务归类。

第二步,检查行动清单。打开“下一步行动”清单,逐条看。完成的删掉或打钩,不想做的直接删,写得太模糊的重新拆解成具体动作。打开“等待清单”,看哪些事该催了,给对方发消息。看日历,确认下周的会议和截止日期,提前把相关任务放进“下一步行动”。

第三步,回顾与规划。拿张纸或者打开备忘录,写下这周完成的三到五件重要的事,可以是工作上“搞定客户提案”,也可以是生活上“陪孩子去了游乐场”。然后看下周,把最重要的三件事标出来,提前在日历里预留时间块。

工具的话用固定模板。手机备忘录建个“周回顾模板”,内容就三行,“本周已完成”、“下周重点”、和“需要调整事项”,每周填一次,既是回顾也是记录。

这里也有个误区,很多人想着“这周忙,下周再说”,结果一拖一个月,系统就彻底乱了。记住,回顾不是可选项,是必选项。就像手机要定期清内存,系统得定期维护才能流畅。有必要的话把回顾时间固定在日历里,比如每周日晚上八点到八点半,一到点就开始做。

实践场景,职场妈妈如何用GTD平衡工作与家庭

场景是这样的。李女士35岁,互联网公司中层,有个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晚上六点前必须接放学,中间要处理团队会议、项目汇报、客户对接。最近公司要做年度规划,家里老人身体又不好要陪着就医,她感觉事儿多到理不清。

具体怎么落地实操呢。

第一步,李女士在手机备忘录建任务收集入口。工作相关记在“工作收集箱”,家庭相关记在“家庭收集箱”,个人成长记在“个人收集箱”。周一早上开始,任何想到的事立刻记。老板会上说,“下周要Q4总结”,立刻记进工作收集箱。看到女儿舞蹈鞋破了,立刻记进家庭收集箱。刷手机看到篇想读的文章,收藏同时在个人收集箱记下,“读职场沟通文章”。

第二步,周一晚上孩子睡了,用30分钟执行五步收集处理法。打开工作收集箱,“Q4总结”需要行动,不能两分钟完成,放进“下一步行动”清单,同时写下1具体动作,“打开上季度数据表格,列出三个核心项目”。“回复张经理预算邮件”能两分钟完成,现在就打开邮件回。打开家庭收集箱,“买舞蹈鞋”两分钟能做,立刻淘宝下单。“预约老人体检”不能两分钟完成,放进“下一步行动”,写下具体动作,“明天上午给社区医院打电话,问挂号流程”。

第三步,建四个情境清单。“电脑前清单”放“打开数据表做Q4总结”、“整理团队周报”。“电话清单”放“给社区医院打电话”、“联系客户确认会议时间”。“外出清单”放“去超市买老人的药”、“接孩子放学顺便买文具”。“碎片时间清单”放“回复工作群消息”、“浏览行业报告”。

第四步,周二执行任务,严格按情境匹配。早上到公司坐电脑前,打开“电脑前清单”,先处理“打开数据表做Q4总结”,专注工作一小时。上午10点开完会有15分钟空档,拿手机看“电话清单”,给社区医院打电话预约体检。中午吃饭时刷手机,打开“碎片时间清单”,快速浏览篇行业报告。下午接孩子路上,想起“外出清单”有“买文具”,顺路去文具店买了。

第五步,周日晚上8点,她执行每周回顾三步法。第一步清空入口,把三个收集箱这周新增的20多条记录,用五步法全部处理完,该做的做了,该分类的分类了,三个收集箱清空。第二步检查清单,“下一步行动”里“Q4总结”已经完成初稿,打钩删掉。“等待清单”里“等张经理反馈数据”超过三天了,发微信催下。看日历,周三有客户会议,提前把“准备客户会议PPT”放进“下一步行动”,写具体动作,“周二下午打开PPT模板,列出三个讨论要点”。第三步回顾规划,写下本周完成的事,“搞定Q4总结初稿”、“陪老人完成体检”、“女儿参加学校活动我也在场”。然后标出下周重点,“周三客户会议”、“周五团队复盘会”、和“周六陪女儿去博物馆”,提前在日历把这三件事的时间块标出来。

总结,从焦虑到掌控的认知跃迁

这套系统核心价值在哪。不是让你做更多事,是让你做事的时候内心平静。戴维·艾伦说,“真正的高效不在于完成事项的数量,而在于选择不做之事时内心的平静”。GTD系统建好了,你能坦然地对老板说,“这周排不开,下周可以”,也能安心陪孩子玩,不会心里惦记着工作。

《搞定》这本书就像套人生操作系统。底层是三大核心概念,构建你对效率的认知框架。中层是三个实操工具,让概念能真正落地。顶层是无数真实场景,示范怎么组合这些工具应对复杂生活。 这本书适合谁。不只是工作狂,更适合所有感觉生活失控的人。职场人能理清项目进度,父母能平衡家庭和事业,创业者能在混乱中找到秩序。

最后用两句话总结书中的概念和方法。概念金句,“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方法口诀,“收集处理要清空,情境匹配提效率,每周回顾成习惯”。

泰德读书,拆解成长好书,提炼实战方法。欢迎关注点赞收藏,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