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零跑 C10 增程 210 激光雷达版的 “三个月车主”,行驶里程不知不觉突破了 4500 公里。这段时间里,它陪我熬过了南方盛夏的 38℃高温,也承载着全家人的期待完成了400 公里长途返乡 —— 从日常早晚高峰的拥堵路段,到暴雨天的高速路段,再到老家村口的坑洼土路,4500 公里的每一段路程,都让我对这款车的 “家用属性” 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不同于提车初期的 “新鲜感体验”,现在分享的更多是 “磨合后的真实反馈”,希望能给纠结这款车的朋友一些更贴近长期使用的参考。

一、再谈选车:3 个月后回头看,当初的选择对不对?
当初选车时,我面临的核心需求很明确:家里有两个孩子,需要一辆空间够大、安全性强的家用车;日常通勤单程 35 公里,每天往返 70 公里,必须控制用车成本;每年至少 2 次长途返乡(单程 400 公里),续航焦虑是 “红线”。
对比过比亚迪宋 PLUS DM-i(纯电续航 110 公里,不能满足我 3 天通勤)、吉利银河 L7(辅助驾驶配置一般),最终敲定零跑 C10 增程 210 激光雷达版,核心原因有三个:一是 210 公里纯电续航刚好覆盖我 2-3 天通勤,工作日基本不用加油;二是激光雷达 + 高通 8295 芯片的组合,在 15 万价位里实属少见,想着能让长途驾驶更轻松;三是后排纯平地台 + 可调节后排座椅,带孩子出行时,放安全座椅、孩子活动都方便。
3 个月用下来,庆幸的是没为了省钱选低配版 —— 尤其是激光雷达和座椅通风,在这两个月的高温天里,简直是 “救命配置”。

二、4500 公里实测:夏季续航、长途表现,增程车的 “真实表现”
这 4500 公里里,纯电行驶占比约 65%(2925 公里),亏电行驶主要集中在周末带娃出游和返乡长途,刚好把增程式在 “高温”“高速”“复杂路况” 下的表现都摸了一遍。
纯电模式:盛夏高温下的续航与成本
官方纯电续航 210 公里,盛夏高温天里,我全程开空调(23℃自动档 + 内循环)、座椅通风开 1 档,市区拥堵路段(早晚高峰平均车速 25km/h)实际能跑 170-180 公里;如果是周末郊区路段(平均车速 40km/h),能跑到 190 公里左右,续航折扣约 10%-15%,属于可接受范围。
我家楼下有商用充电桩,白天峰电 1.2 元 / 度,充满一次电约 16 度,成本 19.2 元,能跑 170 公里,每公里成本 0.11 元;如果晚上去附近商场的免费充电桩(22 点后可用),基本零成本。对比之前开的燃油 SUV(每公里 0.9 元),3 个月光通勤就省了近 3000 元,相当于半个月工资,这点真的超出预期。
纯电模式的驾驶感也很适配城市通勤:起步轻快但不窜,遇到加塞时,轻踩油门就能及时跟车;方向盘转向精准,单手打方向也能轻松控制,带孩子出门时,偶尔需要回头递东西,也不用担心方向跑偏。

亏电模式:400 公里返乡的 “零焦虑” 体验
上个月带家人返乡,单程 420 公里,出发前纯电续航剩 80 公里,全程亏电行驶,刚好测试长途表现。高速上保持 110-120km/h 车速,开空调、座椅通风、用辅助驾驶,亏电油耗稳定在 6.2L/100km;进入老家的国道后,车速 60-80km/h,油耗降到 5.5L/100km,全程加了 25L92 号油(单价 7.8 元 / L),成本 195 元,比同级别燃油车(高速油耗 8L)省了近 100 元。
让我惊喜的是 “油电切换的平顺性” 和 “高速动力储备”:超车时深踩油门,发动机和电机同时发力,提速很快,从 100km/h 加到 130km/h 只用了 5 秒左右,超车很有信心;即使在亏电状态下,也没有出现 “动力衰减” 的情况,爬坡时车速也能稳定在 100km/h 以上。

另外,返乡途中遇到暴雨,路面有积水,车辆的 ESP 车身稳定系统反应很及时,过积水路段时没有出现侧滑,方向盘也没有跑偏,这点让我对安全性更有信心。
三、激光雷达的 “实用时刻”:4500 公里的辅助驾驶场景
作为激光雷达版车主,这 3 个月里,辅助驾驶功能用了不下 50 次,从开始的 “不敢用” 到现在的 “离不开”,尤其是在这几个场景里,真心觉得 “花的钱值了”。
高速长途:辅助驾驶帮我 “解放双手双脚”
返乡途中,420 公里的路程,我开了 3.5 小时,其中 2.5 小时用了 Leapmotor Pilot 的 “高速领航辅助”。设定好目的地后,车辆会自动跟车、保持车道居中,遇到前方货车时,会提前减速并提示 “是否超车”,确认后自动打转向灯、完成超车,整个过程很平顺,没有突兀的加速或减速。
激光雷达的优势在暴雨天更明显:当时雨势很大,前挡风玻璃模糊,纯视觉车型可能会出现 “车道线识别失败”,但我的 C10 因为有激光雷达,依然能精准识别车道线和前方车辆,车道保持的精准度很高,不会频繁 “画龙”,让我不用时刻紧绷神经。

城市通勤:360° 影像 + 自动泊车,解决 “停车难题”
我家小区的车位特别窄,左右间距只有 50cm,之前开燃油车时,每次停车都要倒 3-4 次,还经常蹭到马路牙子。现在开 C10,打开 360° 全景影像 + 透明底盘,屏幕上能清晰看到车轮与马路牙子的距离,即使是新手也能一次停进去;遇到商场的垂直车位,自动泊车功能基本能 “一把过”,不过遇到划线模糊的老旧停车场,还是会识别失败,希望后续 OTA 能优化。
另外,城区行驶时,“前碰撞预警” 和 “车道偏离预警” 救过我一次:有次在路口等红灯,前车突然急刹,我还没反应过来,车辆就自动触发了紧急制动,避免了追尾;还有一次走神压到实线,方向盘立刻震动提醒,同时轻微回正方向,帮我纠正了行驶路线。

四、家用场景的 “细节考验”:空间、舒适与便利性
作为家用车,4500 公里的使用过程中,空间和舒适性的 “细节表现”,比参数表更有说服力。
空间:能装下 “全家的需求”
车身轴距 2825mm,后排空间真的够用:我 178cm 的身高坐在后排,腿部有两拳半距离,膝盖不会顶到前排座椅;老婆带两个孩子坐在后排,大孩子(6 岁)坐安全座椅,小孩子(2 岁)坐婴儿车,中间还能放一个收纳箱,空间不拥挤。
后备箱常规容积 370L,平时放一个婴儿车、一个背包、两箱水没问题;周末带孩子去露营,把后排座椅放倒,能装下一个帐篷、一个折叠桌椅、一个 cooler 箱,还有剩余空间放孩子的玩具;贴心的是后备箱有 “感应开启” 功能,手上拎着东西时,用脚踢一下车尾,就能自动打开,不用放下东西找钥匙。



舒适:高温天里的 “清凉配置”
前排座椅通风是这两个月常用的配置:38℃的高温天,坐进车里不用等空调降温,打开座椅通风,3 分钟就能让后背和臀部变凉,不会有 “烫屁股” 的尴尬;座椅加热虽然夏天用不上,但提车初期的 5月份,早上上车打开加热,几分钟就能暖过来,很实用。
空调系统也很给力:后排独立出风口 + 分区温控,老婆和孩子坐在后排怕凉,调 26℃,我在前排调 23℃,互不影响;PM2.5 过滤功能在雾霾天很有用,有次市区空气质量不好,打开过滤后,车内 PM2.5 数值从 150 降到 30,孩子没有出现咳嗽的情况。
不过有个小细节要吐槽:后排座椅的靠背角度不能调节,长时间乘坐(超过 2 小时),爸妈会说 “腰有点酸”,如果能改成可调节的,舒适性会更好。

五、3 个月后的 “惊喜与遗憾”:长期使用的真实反馈
惊喜:车机流畅,细节贴心
14.6 英寸的 2.5K 中控屏,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用了 3 个月依然很流畅,切换导航、音乐、视频 APP 时没有卡顿;语音控制支持 “连续对话”,说 “你好,零跑,打开空调 23℃,播放儿歌,导航到动物园”,车机能一次性完成所有指令,不用重复唤醒,带孩子时不用分心操作屏幕。
还有一些贴心细节:车内有 6 个 Type-C 接口(前排 2 个、后排 2 个、后备箱 2 个),全家人的手机、平板、充电宝都能同时充电;无线充电板支持 50W 快充,手机没电了,放在上面半小时能充到 70%,不用带充电线;方向盘有 “加热” 功能,冬天应该会很实用。
遗憾:隔音和车机功能待优化
亏电模式下,发动机启动时,车内能听到轻微的噪音(约 60 分贝),尤其是高速上,噪音会更明显,需要把音乐音量调到 15 以上才能盖住;如果跑烂路,底盘传来的颠簸感也比较明显,后排乘客会觉得有点晃。
车机系统虽然流畅,但有一些功能不够完善:比如导航不能显示 “充电桩实时信息”,有时候到了充电桩发现被占用,还要重新找;语音控制不能 “控制后排空调风速”,需要手动调节,希望后续 OTA 能升级。
六、总结:3 个月 4500 公里,家用车的 “合格答案”
从提车到现在,3 个月 4500 公里,零跑 C10 增程 210 激光雷达版给我的整体感受是 “家用属性拉满,性价比突出”。纯电续航能覆盖日常通勤,降低用车成本;增程模式解决长途续航焦虑,油耗不高;激光雷达带来的辅助驾驶功能,减轻驾驶疲劳;空间和舒适性基本满足家庭使用需求。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有两个孩子的家庭用户,预算 15万左右,需要一辆兼顾 “日常通勤省钱”“长途返乡安心”“辅助驾驶实用” 的家用车,那么零跑 C10 增程 210 激光雷达版值得一试。建议你去 4S 店试驾时,重点体验一下辅助驾驶和后排空间,尤其是在拥堵路段和高速路段,感受一下动力和操控是否符合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