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窗户下是一所中学的校园,一年四季,寒来暑往,学校还是那个学校,孩子们却一届又一届,毕业的走了,又迎来了新生,但操场上总是有很多学生在看书学习,景象依旧。

学校操场
我常常感叹现在孩子的学习任务太繁重,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高考,前后需要十二年的学习生涯,考上大学以后,再加上大学四年,一共是十六年的时光。
中国历来是吃苦耐劳,努力奋斗的民族,许多优良传统辈辈相传,一直都没有改变,尤其学习更是如此。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而在科举刚刚实行不久的唐朝,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大唐盛世,一个学生要完成学业,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
答案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二十年半。

科举考试
唐朝的教材,是唐太宗时期制定的《五经正义》,以及其他的一些儒教经典。在唐朝,最高级的学问必须得通五经,最顶级的文人标准就是五经皆通。
首先是“学前班”教育。课本是初级的教材《孝经》和《论语》,从这两本书开始学习,每一本书的学习时间是一年,总共两年学期。学通之后,才能毕业进入“小学”。
“小学”在当时叫小经,教材包括四部,分别是《尚书》《公羊传》《穀梁传》《易经》。前三本书每本学习一年半,《易经》稍微难一些,要学习两年,这四部教材加起来一共要学习六年半的时间,学期毕业后就可以进入“中学”了。
升入“中学”,也就是当时的中经,中经需要学习的课程是《诗经》《周礼》《仪礼》这三本书,显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接受个人修养,行为准则的培训,所以这三本书的学习时间是每本书两年时间,一共是六年“中学”才能毕业,我们就可以进入到“大学”了。
同样,“大学”的课程叫做大经。大经只有两本教材,《礼记》和《左传》。学期也是六年,即每本课程学习三年,“大学”就毕业了。
“学前班”“小学”“中学”“大学”,加起来一共是二十年半的时光。

科举考场
所有这些经典都学习完,即为五经通彻,之后就可以参加中央政府组织的考试,也就是科考。科考录取后就是明经科出身了。这就是进入官僚系统的通行证,虽然暂时还是待业,但过上一两年,或者几年,皇帝就会授予其职位。
当然,人的天资和努力各有分别,不一定要学通所有的经典。于是,唐朝又设立了层次低一些的考试,可以通两经(就是大经、小经各一,或者中经二。)也可以通三经(就是大经、中经、小经各一。)当然前途比通五经要差一些。
如果一个人很聪明,有能力,却不想背书,难道就无缘政治吗?大唐是一个开放、接纳与包容的王朝,这些人照样有前途。
唐朝的科举制度为各种人才留下了足够的后门,对儒经学习要求很低的还有进士科。进士科与前面的明经科有所不同,它只要求参加考试的人写诗、写赋,或者写策文回答实际的政治问题。
同时,再从一部大经中选取一些句子,要求考生填空,只要填对了,就过了。
如果一个人有足够的文采,又对社会实事有独特见解,只要参加并通过这个考试,就可以被授予进士科出身,其受到的待遇不仅不低于明经出身,反而还要高一些。
之所以高一些,是因为在使用人才的过程中,皇帝发现,进士科出身的人更加干练、能做事,反而比那些明经科出身的儒家学究更有价值。
当时许多人甚至在考了明经科之后,还要再去考进士科,就是因为进士科更加有利于仕途。

科举考试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从古至今在学习上下的功夫确实罕见,在现今社会,孩子们更是越来越卷,越来越辛苦,我想,这并不是国家和政府愿意看到的。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个性、能力、智慧、体力以及手工技巧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个体,使其成为独立、自由、有责任感的人,最终服务于社会进步和人类福祉。
————往期精彩回顾————
偷鸡不成蚀把米:王老头“翻车塌房”记
语言即世界:维特根斯坦的传奇一生
大英博物馆: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的赃物展览馆。
从贡品到绝迹:舌尖上的长江鲥鱼
世界级文明:地中海文明的千年辉煌与深远影响
衣冠南渡:中华文明的延续与重生
庄惠之交:超俗的友谊与智慧的碰撞
西南联大:大师云集,群星闪耀,中国教育的传奇。
民国文人趣事,让你笑到捧腹。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18世纪的世界首富和珅。
从流失到回归:圆明园十二兽首的百年坎坷路
伯仲叔季:古人长幼有序的智慧
林冲的雪——《水浒传》里最美的文字